解放碑邮局 重庆解放碑的前世今生
下面说说我所知道和了解重庆的解放牌背后故事。
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重庆解放碑:重庆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商品及场所的徽标之中。重庆解放碑位于渝中区民族、民权、邹容三大路交汇的十字路口,通高27.5米,有旋梯可达顶端。
该建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低矮木质结构,称“精神堡垒”。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建,题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维基百科对于重庆解放碑历史写道:抗日战争之前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194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主持修建的“精神堡垒”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竣工。“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因防空需要,通体涂为黑色。
纪念碑高7.7米,寓意七·七抗战。后来,在日机轰炸中被毁。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于“纪功碑”下广场检阅驻守重庆的武装部队和民众游行队伍时,题词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之后,民众将之简称为“解放碑”。
我特意在重庆市档案局办的档案信息网上以“解放碑”和“抗战胜利纪功碑”检索了一下,浏览到如下信息:1997年12月27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竣工立碑记。碑记叙述了解放碑的来历:“解放碑街区居山城中心,商贸素盛。
初名都邮街,东接会仙桥,西邻关庙街,南通天宫街,北为柴家巷。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移渝,街名屡改。五·四大轰炸后,十字路口先后造木垒、砖垒,谓之精神堡垒,以示全民救亡之决心。
抗战胜利之次岁,于此建钢筋水泥之碑塔,名抗战胜利记功碑,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之伟功。1950年,修整是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笔易名人民解放纪念碑,用志中国解放。此后解放碑之名,驰著中外,遂为重庆之标识。
”随后看到题为“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的网页:1947年10月10日,中国惟一一座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定名“抗战胜利纪功碑”。这座纪念碑用钢筋水泥建造,在战时若投五百磅重量炸弹于十米内,亦无法摧毁,十六英寸射炮亦不能射穿碑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
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方位仪和瞭望台,“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确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
有关史料记载,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赓即着手还都南京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此,1945年10月召开的重庆市第二届第五次临时参议会决定: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并确保这种地位能在战后继续延伸下去,决定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纪功碑”由重庆市计划委员会负责设计,该会常务委员黄宝勋、专门委员刘达仁主持策划设计工作,天府营造厂承造。1946年10月3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12月动工兴建,至1947年竣工,耗资当时旧币2.17亿元。
1947年10月10日上午,重庆举行了由市政当局、学生代表及各界民众共万余人参加的揭幕典礼。典礼由市长张笃伦主持并致词。他说:"纪功碑不但说明了抗战胜利的光荣,而且更保证了今后建国的成功。打败了日本,是中国的功劳。所以才有建筑此碑,以永垂纪念","纪功碑象征百万重庆市民为建设现代化重庆而努力奋斗。"
纪功碑为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地面到碑顶风标高34.5米,碑顶安装一大灯架,高4米,从灯架到风标高3米。整体结构分为八个部分:
碑座:全部用青石砌成,高出马路水平线1.6米,正对马路之四面,有石砌踏步8级,上面是磨石子平台,直径20米,环周有8处花圃,总占地面积为642平方米。
碑身:呈八棱型,内空,共八层,有窗24个,内有螺旋式的铁制楼梯,盘旋而上直达碑顶,共141步,碑通高27.5米,碑身直径6米。
标准钟:由碑内旋梯盘旋而上,至23米处,设有一可走四面之标准钟,此四面钟能自动报时,是天主教真原堂捐赠。安装此钟,既壮观瞻,又寓提倡市民守时之意。
瞭望台:自碑底升高至24米处,设有环状瞭望台,台上可容20人远眺全市。
警钟:碑身最高之圆顶下设有警钟一个,以便于庆祝日或报警时用以传达市民。
灯光照明: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直接照明,利用日光灯照,分装在碑顶,并在每层设日光灯一个;另为投射照明,在碑身外设强有力之探照灯8个,夜间分别照射碑上,光线交织,辉煌夺目。
纪念钢管:纪念碑壁上,藏有纪念钢管,管内放有设计图样和有关人的签名,并放有代表此一时期文化产物、名作、报纸、邮票、钞票、照片等,俾他年可以在此寻得当时的文化迹象。
风向器、风速器和方位仪:在碑顶上设有这些东西,让市民知道风的吹向、速度、性质以及南北方向。
纪功碑的正面向民族路,即向北偏东,镌有"抗战胜利纪功碑"7个鎏金大字,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庆市市长张笃伦"。
碑座有石碑8面,铭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如下:;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营兼代主任张群和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写的碑文;谨录如下: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月
碑上还刻有张笃伦市长、市参议会的题词;美国总统罗斯福1944年5月17日赠给重庆市的卷轴译文也铭刻在"胜利走廊"的壁上。译文为: 余谨代表敝国人民向重庆市敬赠斯轴,以表吾人钦佩该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袭时,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足证恐怖主义对于争取自由民族不能毁其精神,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而今,原碑文无存,原浮雕图案也改成人民解放军战十形象及装饰性图案。面民族路方向的碑名已改成"人民解放纪念碑"七个苍劲有力的隶书鎏金大字,碑名下端落款为"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日,刘伯承敬题"。
最近又看到一篇《揭秘:重庆“解放碑”内幕》的文章,史料翔实。其中有几张见证重庆解放牌历史的珍贵插图,一并荟集。
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历史无情亦有情”。然抗战岁月的烽火硝烟,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从“精神堡垒”到“抗战胜利纪功碑”、从“抗战胜利纪功碑”到“人民解放纪念牌”的来龙去脉,无时不在告诫和提醒世人: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民族才有坚实的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尊重历史需要胸怀,需要坦荡,需要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