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和赵匡胤谁更厉害】柴荣和赵匡胤都是一代明君 他们谁更厉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自从朱温弑君之后,天下分崩离析,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短短五十三年中,权力的更替在走马灯般地进行着, 这个时代,是武人角逐的时代。朱温代唐之后,表面上的中央亦不复存在,各方势力没有了任何顾忌,为所欲为, 在几十年的战乱,阴谋,流血,厮杀中,历来至高无上,神圣不容侵犯的皇权,变成了只要有兵权,有实力,人人可以抢夺的东西。
在这个激荡着乱世风云的年代里,升起了一对夺目的双子星座,两个在乱世中并肩开拓天下的年轻人,一先一后照亮了史册!
柴荣,字君贵,(公元921-959年),为后汉枢密使郭威义子,身世卑微,自幼追随郭威左右,十五岁即上战场,身经百战。
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2月26日)生于洛阳一军人家庭, 21岁时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离家远游。
公元950年,23岁的赵匡胤结识了29岁的柴荣,遂北投邺都郭威的部队,在一系列的战斗中,两人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其全家(包括两个儿子)全数被杀,立柴荣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荣即位,时年33岁。改年号显德,史称周世宗。即位当年,北方的割据势力---北汉马上联合契丹前来进犯,柴荣力排众议,自任主帅亲征,大捷。战后,他对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军队中的种种问题毫不姑息,命令赵匡胤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同时,赵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后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契丹。几乎每次征战周世宗无不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而赵匡胤则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勋和势力,成为后周的著名将领。
公元959年,柴荣第5次亲征,麾师直指北方的强敌契丹。赵匡胤领兵随行。开战后,仅仅42日便占领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时,柴荣猝然重病,周军被迫还师。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显德六年,日落时分,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8岁。临死立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太子,委国事于范质,王傅两丞相,委军权于义弟赵匡胤。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军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军士在陈桥驿站发生了哗变,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率军队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训让位,遂称帝,改元乾德。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其后,赵贬周废帝于房州。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烛光斧影”的传说。
关于”誓碑”的史实
一个7岁的孩子,仅仅凭着血统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实力派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军方的拥护),如何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坐稳帝位? 毫无疑问,赵匡胤是继柴荣驾崩后唯一在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仅是当时军队拥立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问题就出在:他和柴荣之间有着(或是有过)兄弟般的感情。从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遗孤手中夺过天下大权,于情于理他都说不过去。“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历史将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恶名!而且,居然还是夺自于他兄弟的遗孤之手!
大宋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内疚与负罪中。他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赎回他的罪过。于是,就有了”誓碑”的传说。
赵匡胤立下了祖训:凡是大宋的历代皇帝,在祭祀时必须要在誓碑前下跪,并默诵碑上的誓言,世世代代,不得违抗。 但是几百年以后,在金兵攻破开封府后,誓碑上的内容才为世间所知。誓碑上只有几行字:
“不准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
“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不遵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果然,世代的大宋皇帝遵守了赵匡胤的誓约,柴氏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应,并没有出现一般朝代常有的屠杀上一代皇室全族的惨剧。(其实,在<水 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氏后人。他在他的府中收留过不少梁山好汉,就是仗着宋太祖赐给的”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
当然,赵匡胤的这一做法也是很高明的,不仅安抚了前王朝的皇室,也对天下百姓显示了自己的心胸气度。难怪田中先生给了他”非常贤明”的评价。
周世宗柴荣生平二三事
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为人所知的比较多,然而,在这里我却要介绍一下不大为人熟悉的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921-959), 出生卑微,仅仅因为他的姑母嫁给了后来成了枢密使的郭威,才步入了权力中心。他15岁加入军队,24岁拜将,33岁称帝,然而在位仅仅七年便病逝。在其在位期间,他的英明远识与壮志雄心令人赞叹,史称”五代第一明君”。
● 公元955年,柴荣派赵匡胤率军进攻南唐,由于南唐守将刘仁蟾死守,寿州城久攻不下,周军围城达一年之久,多次击退城外的南唐援军。刘仁蟾知寿州不可守, 忧急交加而中风。其部下与儿子将其抬出城外投降周军,柴荣表彰了刘的赤胆忠心并给予弥留中的他以高官。显然,这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 公元957年,柴荣与赵匡胤联袂出征南唐,在攻打楚州时,南唐守将张彦卿誓死不降,而且手刃了想要投降的儿子,诸将感泣。周军轰塌城墙进入,然而张彦卿率 军巷战至死,手下将士为其所感,皆战死,无一生降。此一役,周军死伤惨重。柴荣怒而屠城,以戒天下敢于与周军拼到玉石俱焚者。
● 公元956-957年间,柴荣在发动对外战争的同时着手进行国家内部的一系列改革:
1.首先,考虑到佛教当时在民间广为流行,而许多人为了逃避兵役纷纷“出家”,大量的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以至于军队里的兵源不足且军械制造无法 得到充足的原料供应。面对这种情况,周世宗不惜进行了被万世咒骂的“毁佛”的行动,除了少数古寺之外,下旨强行拆毁了上千所寺庙,融化佛像铸为兵器,并勒 令僧人还俗。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法,而世宗答曰:“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 道!”众人哑然。
2. 后周的都城大梁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房屋过于密集,已经存在许多的隐患——不仅火灾发生频率上升,而且民宅侵入官道,致使车马无法通行(就是说违章建筑太多)。
显德四年,柴荣下诏,将都城内所有违章建筑全部强迫拆毁,并且将城内所有的坟墓迁往城外重新安葬,让死人为活人腾出地方。当然,这种做法更加遭到 了人的非议和唾骂,然而在听到大臣如实禀告民间的怨言后,柴荣微微苦笑,回答:“朕如何会不知这样会遭来万民的怨言?只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这样的事情总得 有人来做 ——现在你们都认为没必要这样扰民,但是这种做法的好处你们会在几十年以后看到……那么不妨让朕来做一个植树者,所有的非议由朕来承担,让后人来乘凉 吧!
”
果然,日后赵匡胤统一天下后,考虑到大梁已经经过改造,可以担当起一个国家的首都的责任,所以并没有大兴土木地建立新都城,而继续沿用了下去,只是改名为开封。
3.史书上(《资治通鉴》和《五代史》)上还曾经提到:有一次后周曾想派兵从水路进攻南唐,然而有从长江到淮河之间一段河道无法疏通,负责人禀告 说由于长江水位高于淮水,一旦掘通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世宗阅毕,亲自前去观看,几日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匠人依法施行,果然安全 地疏通了河道,周军得以出征。
(由此看来,世宗的才华可谓令人惊叹,只是这样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未必有些太过了。其实柴荣“事必躬亲”的做法是出了名的,很多大臣上书劝导,然,柴荣还是喜欢绕过下属直接过问政事。)
(世宗死的时候才38岁,有人就说他的早死是因为做过以上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然而,我却认为,真正杀死他的,只是他事必躬亲的作风而已。一个人能有多少精力呢?如此事无巨细地过问,心力难免有一天会耗尽的——就如同诸葛亮一样!)
●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打破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在得到南唐淮北之地,毅然麾师北上,直指契丹,旨在夺回燕云十六州。后世的论者以为,周世宗敢于与强 敌相抗,雄才大略,英明果决。而宋太祖赵匡胤则一直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虽然削平了各方的割据势力,但是终其一生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少数 民族长期威胁中原,宋朝400多年一直软弱无力。
但是也有人认为,天下刚刚统一,人民长期盼望平安,不希望再对大辽轻启战端。周世宗坚决果断,而宋太祖稳 健现实。
● 柴荣登基后,终于有了机会实现他以往的抱负,他有一次问华山道士陈传:”朕寿命尚有几何?”陈传回道:“陛下尚有三十年的时间。”柴荣喜,曰:“如此,朕 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然而即位才七年,连天下都尚未扫平,周世宗便撒手人寰,留下满腔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