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时间之书百度云】書記:读《时间之书 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多数人都感觉从前的时光比较慢,而眼前总是不经意就一年又一年地过去。这样的感觉隐隐然是有中年焦虑,生活压力可以让人将不切己的事物忽略再忽略,对过往细说不出来哪一年的春华秋实,哪一处可风物长宜。无可牵挂的人,随时间一路狂奔。
在记忆里,我们的时间和我们的存在二者一体,没有对存在的记忆,时间其实无法独存。如我这般的城市人口,对时间是算小时、算日期、算月份、算法定假期。简单粗暴,不能再low了。人活天地间,不是孤独存在,该有一种潜在的感知,相信有可印证。我看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方法,是回到本身感受,为时间配上一幅新坐标,发现时间的另一种面貌。
天道 太阳与地球的互动、黄道轨迹、南北回归线造就了我们的气候、季节、生态,这样的自然规律就是我们的天道。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历计算而来,从地上的视角,太阳在天空运行的轨迹是黄道,这与星座黄道十二宫相符合,比如双子座就与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相印。
当太阳到达黄道270度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处在北半球,太阳离我们最远的这一天就是冬至。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极重要的一个节气,这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人的影子在地上最长。
古人就是从这一天往前测算,直至人的影子在地上最短这一天,就是夏至。夏至的太阳到达黄道90度,直射北回归线,日照时间最长。我家乡在福建接壤广东的沿海,北回归线附近,昼长约13小时40分,此时北京昼长15小时,汕头在北回归线上,据说这天正午立竿不见影。
太阳每年经过赤道两次,分别在抵达黄道0度和180度时,刚好日照时间昼夜平分,是春分和秋分节气。由此两分,加上冬至、夏至,划出四时,即四季。再细划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组成八节。以此再衍生出二十四节气。
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只对这些地方有清晰的指示,如寒露,闽南一带的实际气温算刚进入立秋,天道独厚南方。 二十四节气从日照时间上看“分”和“至”字用得非常科学,“分”是平分,“至”就是至极了。经过冬至的极寒后,太阳开始向北移动,每一天日照都在增加,北半球开始回暖。
正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这个自然规律配用太极图案来现身说法极好,阴极盛之时会有一点阳气慢慢滋生出来,阴阳此消彼涨。大胆的设计,天道不可说,古人却能这么巧妙的表现出来。
八节之外,节气也聚焦农时,和生产规律融合,像清明、小满、芒种这种节气直接劝农,小暑、大暑、小寒、大寒这种天地严酷的节气,则提出警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道如此。
古代农业是国本,一切历法都必须从农事需要上出发,如果年景不好,会认为是历法出了问题,朝廷需颁布新历,所以皇帝做得不稳当的时候,也会改年号,发布新历法。 虽然人一直寻找方法超越自然,但在天道无时不在地影响我们的身体。
时有忧患,人类的皮囊经千百万年进化,已适应这种寒热转化的节奏。现在空调、冷饮常来挑战秩序,是否对37度体温的肉身有戕害,正经当个“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是要小心的,咱们还没经过从本能跟从到自觉跟从的阶段。
节俗 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结绳记事,最初计时就是打一个结记录太阳从地平升起一次。后来,把五天称为一候,十五天称为一节气。二十四节气的每一时空都有发展出各自的功能,观候知节,是古人安身立命的参照。由节气这天发展出仪式和祭祀,千年流传就形成喜闻乐见的节俗。
以太阳历计算,冬至既是每一岁的结束,也是开端。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武帝时改历,才将新年和冬至分开,称冬至为“冬节”,我家小镇上就叫冬节。我对冬节的记忆深刻甚于其他节气,源于家里大人们对冬节的重视,舂“松糕”,挲“圆仔”,妈妈忙得不可开交。
石臼和大灶都用上,柴伙烧得红彤彤的。大盖子一掀开,老屋里腾起一团团水蒸汽。松糕起锅放在桌面上,小孩就围上来。
用四根筷子头并一起沾上可食用的桃红颜料,规则地印上小红花。松糕是用糯米混合稻米反复舂打,再蒸熟。重在舂打,功夫好的松糕Q弹有粘性,单单一种甜味,但是有浓郁的糯米香气,是很纯朴的料理,热的最好吃。圆仔就是汤圆,糯米浆做成的,都说冬节吃过了才算长一岁。
邻县也吃圆仔,传说冬节不吃圆仔的人会成精,呵呵。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从农历年来看立春并不是新年的开始,但立春多在正月初一前后。所以在春节这个超级节日包裹下,没有什么立春特有的传统保留。
但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至少人人盼望新年鸿运当头,家家平安顺。有各种拜,铜山关帝庙大年初一的场面最火爆,年味也浓。 清明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农时,提示应该适时播种,和后来的清明节是两个概念。
现在清明节一家人上山扫墓,同时也是踏青,满山熙熙攘攘,相看成趣。形成这样的习俗是经过很长历史演化,和两个更古老的节日相关,就是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是和禁火有关的节俗,初春的气候干燥,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此时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熄灭,过几天再请新火种。
无火的几天内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这个节日除了禁火,还要祭扫祖墓。因为是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计,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唐代就把寒食通清明,一起休假。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是专属游春的节日,古人要结伴去水边,沐浴、吃饭、大姑娘小伙拍拖,内容很丰富。到宋代,“上巳春嬉”的习俗合并到清明节,清明节就主要是扫墓和踏青游玩的活动,上巳节的水上项目竟然失传。礼失求诸野,每年三月三,见识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你就知道古人玩得有多开心。
以时成诗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很喜欢李白这首《立冬》,唐诗多为言志,这首清奇的诗则不同,描写人在冬日里的真感受。天地萧索,诗人身心蜷缩,只有轻醉和神思,这种状态冬天是独有的。
何以消烦暑 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 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 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 难更与人同
大暑当天,诗魔也很难安坐,若窗下无清风,也只有心静自然凉。这个内含禅机的最简消暑心法人人能用,流传千年,变成处世哲学。
春天和冬天正热恋着 他们就要融为一体了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一切 一颗小草 捅破了这层纸 这首不知名的诗,是多年前看《读书》背下来的。满满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