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庭——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建成于承明元年(476),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因地处山陡如壁的层峦叠嶂之中,所以叫石壁玄中寺,也称石壁寺。
唐贞观年间(627—649)重修后,改称石壁永宁禅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九年(635)亲临拜谒,瞻仰礼佛。唐开元九年(721),玄中寺以佛教律宗道场出现,建立了“甘露天碍义坛”,与当时的西都长安“灵感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合称全国三大戒坛。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昙鸾圆寂后,弟子道绰、善导继任主持,并在此正式成立净土宗,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中心。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传到了日本。
后来,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净土真宗,并建立寺庙,称为枣寺。之所以称之为枣寺,据说枣寺内所种的枣树种子是从玄中寺带回去的。
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净土宗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宋、元以来,玄中寺曾多次毁于兵火,每次重建又多有扩建,至元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极盛时,寺庙除本寺外,还下辖40院,方圆近80公里。明清后,逐渐衰微,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僧徒四散,寺院荒芜,原有的李白题刻及其他珍贵文物也被窃;清同治、光绪年间,主要殿堂又皆毁于大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规模修葺,玄中寺又重放异彩。
纵观整个玄中寺,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沿轴线平行排列,将寺院自然地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大雄宝殿居中,两边各建配殿。大殿东西各建有一处小配院,配院前建有东西配殿,两厢平行排列,形成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
天王殿,是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物,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殿内正中供奉着汉化弥勒,俗称“大肚弥勒”。据《宋高僧传》《佛祖万代通载》记载,大肚弥勒和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在弥勒佛的两侧供奉着汉化四大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持宝剑,职“风”,与剑锋谐音;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拿琵琶,职“调”,琵琶能调弦;
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手把混元珍珠伞,职“雨”,伞能求雨防雨;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有缠龙,职“顺”,龙能屈、能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则国泰民安。
万佛殿
万佛殿,面宽五间,是典型的歇山式建筑,大殿内的佛像或端坐或站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进入第二进院,面前是一座宏伟的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雄宝殿为玄中寺的正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另外,还有善法殿、千佛阁、东西配殿等。
大雄宝殿
玄中寺虽历经沧桑,文物散失颇多,但是经各方的努力保护,现今所藏文物也初具规模。主要有明代的单孔牌楼,北魏、北齐年间的造像、石刻碑、佛幢,唐代高氏碑,宋明两代的铁佛,明代木雕佛像和元代忽必烈亲笔所书的蒙文白话碑等,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