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天仙配 如果没有甘家大院 《天仙配》不可能成就严凤英?

2019-09-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的这个唱段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进而让黄梅戏一举成名,蜚声海内外.戏曲界有一种说法,称"如果没有甘家大院,那么,<天仙配>就不可能成就严凤英",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南京京昆"戏曲世家"的甘家大院说起.严凤英天仙配 如果没有甘家大院 <天仙配>不可能成就严凤英?甘家大院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宅院闻名遐迩的南京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占地两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的这个唱段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进而让黄梅戏一举成名,蜚声海内外。

戏曲界有一种说法,称“如果没有甘家大院,那么,《天仙配》就不可能成就严凤英”,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南京京昆“戏曲世家”的甘家大院说起。

严凤英天仙配 如果没有甘家大院 《天仙配》不可能成就严凤英?

甘家大院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宅院

闻名遐迩的南京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占地两万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有大大小小三百多间,是中国最大的私人宅第。甘家大院在闹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头,一溜平整的白墙灰瓦从南捕厅到大板巷,不动声色地占足了两条街巷。

严凤英天仙配 如果没有甘家大院 《天仙配》不可能成就严凤英?

三百多间房组成了三十五个院落,三十五个院落中有三十二口水井,一些水井是雕镂金钱孔眼的花岗石井盖。这些水井的作用,一是为饮用水源,二是为防火水源。这其中也藴含着“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甘熙故居三百多间房屋,规划有序、布局巧妙,几乎间间相通,并且每个院落都有路可以直通花园。

严凤英天仙配 如果没有甘家大院 《天仙配》不可能成就严凤英?

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对甘熙故居“介乎南北之间”的南北交融特色大为赞赏,题词“甘熙故居 民族瑰宝”。

南京甘家乃金陵望族,追溯甘氏先祖,有战国时期秦国名相甘茂,12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东吴名将甘宁、甘卓祖孙,江南大侠甘凤池等。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都是文艺界的名人。

甘家大院的主人甘熙生于清嘉庆二年,卒于咸丰六年(1797~1856),四十一岁中进士,是晚清时南京著名文人。甘熙的父亲名叫甘福,也是南京名士。甘福是清代南京最大的书楼——津逮楼的创建人。这座藏书楼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是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造的。

书十六万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宋元版本的古籍。弥足珍贵的是藏有足本的《金石录》。这部书是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历二十年悉心搜求、拓摹写录的器石刻目录及研究专著。

“戏曲世家”的京昆传承

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在传承京昆、民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甘家人中,甘贡三、甘南轩、甘涛、汪剑耘、甘律之、甘纹轩等都是京昆“老戏骨”,而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甘贡三即甘鑫(1889—1969),业余昆曲家。

他秉承先祖遗风,为人谦恭宽厚,深得邻里崇敬。甘老先生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娴音律,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人称“江南笛王”。弹拨乐器中擅三弦、琵琶,对昆曲尤为酷爱,曾延请昆曲老艺人谢昆泉学习昆曲。

后来延请名师施桂林、尤彩云(全福班艺人)、笛师李金寿等到家中教导子、女、侄、孙辈唱曲。他本人专工老生唱法,嗓音高亢苍劲,行腔刚健简捷,擅唱《弹词》、《酒楼》、《封王》等曲。后被聘为中央文化计划委员会委员。

甘贡三博学多才,早年与吴梅、溥侗等共同研究昆曲韵谱和十番锣鼓,积累了许多资料文献。为解决青年人不识工尺谱的困难,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将百余出戏的工尺谱翻成简谱。解放后,他将祖遗“津逮楼”藏书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全部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

甘贡三先生长子甘南轩曾师从胡小石、爱新觉罗·溥侗等知名学者和戏曲大师,后来还组建了“南京新生京剧、音乐研究社”;次子甘涛,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成就享誉海内外;长婿汪剑耘,是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被誉为“南京梅兰芳”。

严凤英与甘家大院

1950年初、甘贡三先生之子甘南轩、甘律之于太平南路创办了“友艺集”京剧茶座。之后,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等会同南京工学院撒应禄等成立了“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这期间,严凤英常去听戏,偶尔也上去唱上两段。因此认识了甘律之。

甘律之为人很热情,也喜欢帮助人,便介绍严风英参加了“友艺集”的基本功训练班,跟武生名票章跃泉学武功、打把子、起霸、跑圆场;文戏则是跟汪剑耘学梅派戏。甘律之也把严风英带回甘家大院听戏学戏,后在甘家大院住了一年多。严凤英在这里学会了昆曲《游园惊梦》、《春香市学》、《琴挑》,京剧《大登殿》、《御碑亭》、《玉堂春》等。

据南京老票友讲,严风英在《大登殿》中扮演代战公主,穿旗装,梳两把头,著花盆底儿旗鞋,“台步稳重潇洒,歌喉珠圆玉润,一口流利京白,使观者无不膛目”。

严格、规范的京剧、昆曲训练,为后来严风英黄梅戏的精湛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后来严风英回到安徽时还曾将京剧《玉堂春》、《梅龙镇》等不少剧目改成黄梅戏演出。

1950年,严风英与甘律之订下了白首之盟。严风英从安徽来到南京与甘律之结婚,甘家在大三元酒家设宴,甘家亲友与南京京昆老票友都参加了婚宴。如今甘家大院修复,仍保留着严风英的新房。

1951年,为加强黄梅戏演员阵容,安庆市派人到南京寻访严风英。甘律之了解严风英的抱负,支持她重返黄梅戏舞台,并为她添置了部分“行头”,送严风英回到了安庆。

1952年,安庆黄梅戏剧团到上海,严凤英演出了《打猪草》、《蓝桥会》、《柳树井》。这一年,严风英二十二岁。

1954年,上海歌剧院、南京三野解放军剧院都想让严凤英去当歌剧演员。严风英想,地方戏演员不能离开根生土长的乡土,于是她婉言谢绝,放弃了大城市大剧院的优越条件,留在了安徽。同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严风英参加了省黄梅戏剧团,由安庆到了合肥。

主演《天仙配》使严凤英一举成名

195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演《天仙配》,准备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严风英演七仙女。就是这部《天仙配》,后来使严凤英誉满天下。

《天仙配》戏中有个道具叫云帚,又叫拂尘:一端木柄,一尺半长,另一端则扎着长长的白色马尾。戏中人物如神仙、佛门子弟、道家仙长、宫中太监等都手持云帚,《天仙配》中七仙女也持云帚。剧中“鹊桥”、“路遇"几场,七仙女都有很多云帚的舞蹈动作。

甘律之对京昆表演都十分在行。严风英到南京时,甘律之见她的云帚动作“不顺溜”,弄不好云帚会缠在“头面”上,于是就请胞妹甘纹轩教严风英一出昆曲《思凡》。《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边唱边舞,有繁复多样的云帚动作。甘纹轩与严风英边教学边研究,把《思凡》中云帚动作化用到七仙女身上。

据说,严凤英还有不少身段是跟乔志良学的,乔原是京剧演员,熟悉舞台,善于创造,《天仙配》中“鹊桥”、“织绢”的舞蹈便是他设计的。乔志良的妻子也是京剧演员,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任舞蹈教师,也教过严凤英。

严凤英也跟京剧演员张慧聪学过,甚至跟昆曲表演艺术家学过云步……

因此可以说,严风英扮演的七仙女,做工、舞蹈是集众家之长。

华东戏曲汇演,黄梅戏《天仙配》获奖,严风英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天仙配》拍成电影,桑弧编剧,石挥导演,受到全国广大观众欢迎。

1957年《天仙配》电影参加卡罗维・发利的电影节。黄梅戏进入国际影坛,严风英成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演员。

1957年,因为“历史的误会”,严风英不得不与甘律之离婚,严风英说甘律之是个忠厚的人。从1954年到1966年,是严风英短短一生中事业有成、人生幸福的十二年。这十二年中,严风英先后主演了五十多个剧目,如:《女驸马》、《风凰之歌》、《江姐》、《牛郎织女》、《打金枝》、《桃花扇》、《香罗帕》、《刘三姐》等。

有的剧目拍成了电影。1959年,严风英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没有甘家大院就不可能成就严凤英?

现在我们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没有甘家大院,《天仙配》就不可能成就严凤英?答案是不能简单地说“能”还是“不能”。

首先,应该说严凤英之所以誉满天下,就是因为《天仙配》在国内外的一炮而红。这种现象在当今戏剧界、影视界屡见不鲜。

其次,甘家大院对严凤英表演艺术的提升的确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天仙配》的成功与严凤英在甘家大院所受到的京昆规范训练以及甘家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但是,严凤英以及《天仙配》的巨大成功是由很多种戏曲要素综合作用而成的,比如剧本、演员、音乐、舞蹈、舞美等等各个方面。单就剧本而言,《天仙配》改编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七仙女是受玉帝之命下凡与董永成婚的,这种艺术形象,引不起观众的同情,形不成悲剧效果。

如果没有剧本的高水平改编,没有精彩的唱腔设计,仅凭严凤英的高水平表演是形成不了《天仙配》这一经典之作的。严凤英后来演《牛郎织女》,为什么就没有《天仙配》那样巨大的影响呢?

所以,艺术家或某个戏的成功一定是多个戏曲要素综合作用而成的。不能把严凤英的艺术成就,简单地归功于她在甘家大院一年多的艺术经历,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附: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众仙女手握“云帚”的集体舞(鹊桥)非常经典、美不胜收,想观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七位仙女表演的“鹊桥四赞”演出视频的请点击下面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