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篇万古传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李白和杜甫,是站在这一巅峰上的人物。
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写李白和杜甫,一是他们太有名,二是发现自己既不是李粉也不是杜粉,写出来的文字只怕有些造次。
但这绕不过去的丰碑,终究是要人仰起头来好好瞻仰的。
李白,陇西成纪人,生于碎叶,长于巴蜀,自陈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出蜀前曾在匡山勤读三年,并遍游巴蜀各地。
李白那时期的诗里,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一气呵成。清新自然,意远情真。
二十多岁的李白,意气风发,仗剑出蜀,辞亲远游。至湖北荆门山,留下一首非常著名的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尤其是颔联,总让我不自觉地去比较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诗格律严于李诗,但李诗的奇伟瑰丽、想象夸张实是要高出一筹。高山、平野、大江、明月、云霞,一系列阔大高远、空灵幻妙的意象中,是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深情。
李白诗中有月有水,往往便有佳句。著名者又如《静夜思》和《赠汪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言白如话,质朴易懂,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论说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最好的注脚是他自己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一首好诗的标准,不是难读难认的生僻字词,也不是诘屈聱牙的句子和高深莫知的典故,而是晓畅直白的语言文字和真切自然的思想感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诗里,若再加上些美酒,飘逸之气就勃然而发。
有时,他的诗气象万千,意境阔大,如雄奇图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喜欢极了《关山月》的前四句,这样的诗,也许只在仙风道骨的李太白笔下。
李白因诗名奉诏入长安,贺知章一见呼为“谪仙人”,金龟换酒,与他豪饮买醉。
便是唐玄宗也慕其才华,下辇步迎,赐坐七宝床,亲为调羹。
李白供奉翰林,以为可以在政治上大展抱负,却不料他引以为傲的才华只是帝王家聊以娱乐之物。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三首,为博妃子笑。然浮靡格调,香艳词句,终究失了诗仙笔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相看两厌的是孤傲的李白和长安城里的帝王权贵。
唐玄宗说李白“此人固穷相”,李白亦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不管是否真有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逸事,李白确实是不擅宫廷官场之道的。于是他一请辞,皇帝便赐金放还。
诗仙的天地本在长安之外,但心里也并非没有芥蒂。所幸有酒可浇胸中块垒,狂饮之下,浪漫诗情便又蓬勃起来。虽然青春易逝,人世无常,却总要活出自己快活潇洒的模样。还是那个傲岸自信的李白,还有那番随性不羁的情怀。如此,千金散尽,行乐及时,不负华年也罢。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将进酒》中呼朋唤友洋洋洒洒轰然而出的豪迈和超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入海,青丝成雪,时间如流水,一去永不回。但即使人生短暂,也要极尽欢愉。有明月当头,就莫使酒杯空虚。钱财来去是身外物,而这天生的才华总该有用武之地。所以,岑夫子啊丹丘生,喝吧喝吧,杯莫停。
李白的三百杯里,有无奈,有自信,有欢乐,有潇洒,有友谊,有豪情如许,照进天地往来,融入古今时空。这就是不同寻常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宝马轻裘,且拿去换酒。
逢三两知己,遇好友共饮,当真是人间快事。但即便是一个人,李白也能喝出自己的热闹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也难怪,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蓬勃才情中,怎能少得了酒这个催化剂呢。如果没有酒,我想李白的诗情真的会减半。
李白的诗夸张想象、瑰丽奇伟、天马行空,杜甫的诗凝练精致、贴近现实、沉郁顿挫。但他们对于酒的态度,却惊人相似。
李白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杜甫道:“莫思身后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也爱喝酒,且酒量不差。看他在《赠卫八处士》中写“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就知道一二。
杜甫的酒中也有珍贵的友情,也有时光易逝和世事无常。“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二十年后的重聚,叫人惊喜。面对同是鬓发苍苍、儿女成行的旧友,千言万语,便只能在这杯酒之中了。
特别喜欢杜甫的这首诗,直白明了,情意深重。抚今追昔,时光倏忽,人世况味便在这累觞的痛饮中深刻清晰。
或许没有李白的豪气和洒脱,却有现世的脉脉温情,即使生活沉重而茫然。
诗和酒,取其一便成同好,更何况兼而有之。
天宝三载,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那一年杜甫32岁,尚默然无闻,李白43岁,已名满天下。二人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视李白为偶像。无论是十年困顿长安,还是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杜甫始终珍惜与李白的情意,并将此诉诸诗歌。
《赠李白》《梦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二十多首诗歌里有一年四季的时时牵挂,情真意切中名句迭出。
其实杜甫堪称李白的知己,他用自己的诗歌描绘一个他理解懂得的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便是李白因永王李璘事牵连定罪,他也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怜惜李白,而自己的一生却也在漂泊流离中度过。
天宝长安赴试,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上奏玄宗,杜甫落第,困居长安。很多年后朝廷授予他一个河西尉的小官,然而他终不愿在这谄媚迎上、卑躬屈膝中磨折自己,辞而不就赋诗云:“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安史之乱,玄宗奔蜀,肃宗在灵武登基。杜甫在鄜州安顿好妻儿后,立即北上。彼时他不过是一个从八品下的兵曹参军,却心心念念要追随朝廷。不幸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解回长安。
乱世中,对于妻儿和家国的眷念深情凝结诗句,流露笔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终于逃出长安,杜甫至凤翔见肃宗官拜左拾遗。又因房琯罢相,上疏直言遭贬。西南漂泊数载,每每要靠朋友接济,才得以安生。
相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潇洒,杜甫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捉襟见肘。但他却仍怀兼爱之心,即使自家茅屋被秋风所破,他发出的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一生困顿,漂泊流寓,幸有诗歌作伴。而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努力严谨,又历来为人称道。“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晚节渐于诗律细”等等,于他的诗句中可见一斑。
他用诗歌书写自己和众生的悲欢,书写那一段盛世之后的离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北征》《述怀》……于沉郁顿挫中叩问人世间的艰难残酷。
于是,诗作史,人成圣。
五十九岁那年,杜甫贫病逝于江舟。“文章憎命达”,诚如他怀念李白所写的那句诗。
可是,即便穷困潦倒、孤苦无依,在浩浩宇宙中身如微尘。那些遗留的诗篇,却是漫漫长夜里的一抹华彩,于寂静黑暗中闪耀璀璨绚烂的光芒,照亮不甘命运的灵魂。
万人吟咏,世代相传。生命就在这时间和空间的纬度里,无尽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