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狐谋皮还是与虎谋皮】与虎谋皮=与狐谋皮
郑大姐说,词典是最好的老师。记者 韩丹 摄“与虎谋皮”墙画
与虎谋皮 与狐谋皮
昨日郑永娜女士来电:今天快报第5版有则稿子《可能狐狸好商量》。说东新路上有则墙画将“与虎谋皮”解释成“要狐狸剥皮给他”是错的,应该改为“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其实墙画根本没画错,是你们记者搞错了,与虎谋皮是从与狐谋皮演变过来的,我刚才已经查过汉语成语词典了。你们这样一改,才是真的没文化呢。
记者冯云浓核实报道:郑大姐家住汽车北站边上的化纤新村,原先是驾驶员,现在下岗在家。昨晚6点,到她家时,她已经早早地等到小区门口了。“我老公说我太较真。对!我就是要较真。趁机也可以让小孩子更加牢记这个成语。”郑大姐嗓门蛮大。
郑大姐家的餐桌上摊着两本词典。一本是1978年版的《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第820页对“与虎谋皮”的解释是这样的:……本作与狐谋皮。《太平御览》卷二百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另一本是1980年版的《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编),第1026页:“与虎谋皮……原作与狐谋皮。”
“你们那样写,画墙画的那个人要被冤枉死了。”郑大姐说,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她,词典是最好的老师。后来,自己虽然没有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但一直以来很喜欢翻词典,像这两本词典,跟了自己几十年了,其间搬了好几次家,也没舍得扔掉。
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相处时,也喜欢玩成语接龙的游戏。“词典摆在家里,就是让人去翻的。不学不翻,就会闹出像今天这样的笑话。而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郑大姐家出来,又去了趟文二路上的博库书城。2002年版的《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编)、2008年版的《最新汉语成语大词典》(汉文辞书研究院编)等成语词典,也有“与狐谋皮,后作与虎谋皮”或“与虎谋皮,同与狐谋皮”的解释。
综合这些解释,“与虎谋皮”这个成语最初应该出自《太平御览》中的《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翻译一下就是:周朝有个喜好裘皮、讲究美食的人。他打算缝制一件昂贵的裘皮大衣,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深山里去了。他又想办一桌肥美的羊肉宴席,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给我一些吧。”没等他说完,羊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这样,这个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桌羊肉宴席。
“狐”与“虎”读音相近,后人便将“与狐谋皮”错成“与虎谋皮”。而且“与虎谋皮”更能反映事情难办的程度,所以也为更多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