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讲半夏泻心汤】肖相如:以半夏泻心汤为例 如何学习经典?

2019-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肖相如论伤寒>系统整理了肖相如教授对<伤寒论>的理解.讲稿.验案,凝聚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肖相如教授和<伤寒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父肖立渭名老中医以精通伤寒,善用经方,疗效卓著而享誉一方;其硕士导师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教授是当代最著名的伤寒大家;其博士导师时振声教授虽以肾病学大师闻名于世,但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伤寒学家,治肾病也善用经方;肖相如教授现执教于陈慎吾.刘渡舟两位大师创建并工作过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肖相如讲半夏泻心汤]肖相如:以

《肖相如论伤寒》系统整理了肖相如教授对《伤寒论》的理解、讲稿、验案,凝聚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肖相如教授和《伤寒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父肖立渭名老中医以精通伤寒,善用经方,疗效卓著而享誉一方;其硕士导师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教授是当代最著名的伤寒大家;其博士导师时振声教授虽以肾病学大师闻名于世,但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伤寒学家,治肾病也善用经方;肖相如教授现执教于陈慎吾、刘渡舟两位大师创建并工作过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肖相如讲半夏泻心汤】肖相如:以半夏泻心汤为例 如何学习经典?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四部分,上篇为“肖相如论伤寒”,这一部分是肖相如教授对《伤寒论》中相关问题的讨论,分为专论和散论两部分,“专论”是对一些大的理论问题和一些主要方证的集中讨论;“散论”是在其讲稿中涉及的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同于通行的教材中的观点,这些问题相对于专论的理论问题而言,比较具体、比较小,没有独立成篇的必要,散在于讲稿中。

中篇为“肖相如《伤寒论》讲稿”,下篇为“肖相如经方验案”,附篇为肖相如教授总结的“《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对《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的记载”,对医学生学好中医有很大的帮助,对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代名医都要学习、研究、运用经典,并对经典进行注释。名家的注释为我们学习、研究经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养成了大家用各自所处时代的的理论去解释经典的习惯,这是学习、研究经典的有效方法,也是保持中医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经典并不是都能用现在的理论进行解释的。比如,我们现在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当我们对原文进行分析的时候,用现在的辨证方法却辨不出寒热虚实来。

《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证的原文是“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半夏泻心汤证的原文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综合上述两条原文,半夏泻心汤证的表现有: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下利。显然,从以上证候中我们找不出寒热虚实的征象来。

再比如,一般认为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我们将《伤寒论》中大陷胸汤所治证候表现罗列出来,计有:脉迟或沉紧,膈内拒痛,短气烦燥,心中懊憹,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五六日,日晡所小有潮热。同样,用现在的辨证方法可以找出热来,但找不出水来。

因此,经常有学生和同仁问我,为什么说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又找不出寒热虚实的征象?为什么说大陷胸汤证是水热互结而找不到水的征象?这就是我们用现在的理论解释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学习经典的方法问题。

第一,要读白文,熟读能背,读以致用。见到呕吐发热的病人,你就能背出《伤寒论》的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你就能开出小柴胡汤,病人服了就会热退呕止,这条经文你就算学会了。按照这个标准,你如果能将《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原文都记住能用了,小柴胡汤的运用你就算入门了。有了这个基础,你想解释原文就会很容易,即便是不解释也没有关系。

第二,学习经典,首先考虑的不是用现行的理论去解释,而是考虑经典对现在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谓:“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一条经文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短气可以由水饮引起,临证之际,对于短气的患者,如果用益气、宣肺等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从水饮论治;由此引申,对于短气的患者应注意有无其他水饮的表现。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这条经文对现在的指导意义是,颈项部的疾病与肝有关,如果项强的患者从太阳论治(《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4条“太阳病,强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从湿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无效者,当考虑从肝论治;引申言之,对颈项部疾病,应考虑肝病的可能。

第三,对于用现在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文,我们可以转换思维方式。如前述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并见者,就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证。不必再去寻找是否有寒热虚实的表现。

其实,现在说半夏泻心汤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是以方测证的结果。因为半夏泻心汤中用了半夏、干姜,所以说有寒;用了黄连、黄芩,所以说有热;因为干姜、半夏、黄芩、黄连都是祛邪之药,所以说有实;因为方中人参、大枣、甘草,所以说有虚。至此可以认为,凡是呕、利、痞并见者,其病机就是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以上是我学习、运用、教授经典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