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典故 开国少将金绍山 鞠躬尽瘁为西藏(二)

2019-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金绍山(1916-1957),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农之家.1930年10月,参加红军,从此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曾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过直罗镇.平型关大战;参加过冀鲁豫边区多次的反"蚕食".反"扫荡"及水东地区的三次反"围剿"等战斗;参加过睢杞.开封.淮海等战役.鞠躬尽瘁的典故 开国少将金绍山 鞠躬尽瘁为西藏(二)1950年,在十八军进军西藏途中,组织参加川西剿匪战斗.抢修甘孜机场.修建康藏

编者按:金绍山(1916—1957),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农之家。1930年10月,参加红军,从此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曾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过直罗镇、平型关大战;参加过冀鲁豫边区多次的反“蚕食”、反“扫荡”及水东地区的三次反“围剿”等战斗;参加过睢杞、开封、淮海等战役。

鞠躬尽瘁的典故 开国少将金绍山 鞠躬尽瘁为西藏(二)

1950年,在十八军进军西藏途中,组织参加川西剿匪战斗、抢修甘孜机场、修建康藏公路(即川藏公路)。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成为一名开国将军。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金绍山一直忙于建设西藏、巩固西南边防的任务。1957年,因终年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鞠躬尽瘁的典故 开国少将金绍山 鞠躬尽瘁为西藏(二)

53师继续西进时,名山县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沿途夹道热烈欢送。当年红四方面军举行雅(安)、名(山)、邛(崃)、宝(兴)战役时,当地人民就做出了巨大牺牲,今天又像支援红军那样支援十八军进军西藏。我的母亲把我哥哥们留在山东,把不满一岁的我留在成都,便随着部队一同进藏。

鞠躬尽瘁的典故 开国少将金绍山 鞠躬尽瘁为西藏(二)

修建甘孜机场

进藏路上的第一个硬仗就是修建甘孜机场。由于高原气候恶劣,当时的简易公路时常中断,部队供应异常困难。先遣部队曾一度断粮,不得不挖野菜,打地老鼠吃,后来为尊重藏族风俗,地老鼠也不打了。为坚决贯彻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党中央、中央军委为支援进军西藏,特将当时为数极少的飞机调往成都新津机场,进行空投运输。

西南军区、十八军决定以53师、54师为主力于甘孜修建机场,便于物资运输。父亲任机场修建司令部的司令员,54师师长张忠为副司令员。军大八分校,卫校以及藏族民工也加入了修建大军,一时间为建设机场云集了数万人马。

1951年3月,甘孜机场开始动工。而部队的吃饭、住宿问题,成了父亲的“心头大患”。部队将面临长期艰苦的施工劳动,高原缺氧,体力消耗极大,如果再吃不好、睡不好,体能肯定跟不上,必然影响施工进度,难以按期完成机场修建任务。

图为战士们在窑洞内学习。

进藏部队行军时是睡帐篷的,但是修机场需要长期停留,根据甘孜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部队决定在山上挖窑洞。虽然当时已经是春天,但高原上仍是坚冰冻土。战士们用火将山坡表面上的冻土烧化后,才能挖动。好在山坡是沙土土质,比较好挖,很快一座座窑洞基本成型。

战士们又从山上砍来树木及枝条,作为窑顶的支护。窑洞建好后,战士们从帐篷搬了进去,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为了美化周围的环境,师卫生队的女兵们捡了不少彩色石子,在地坪上嵌上“进军西藏 保卫祖国”“建设边疆 加强国防”等标语。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后,吃饭还是大问题。那时侯部队初到高原没有经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水的沸点低,煮熟的米饭夹生,蒸出的馒头也是黏的,战士们吃不好饭。父亲非常着急:战士们每天的体力消耗那么大,吃不好怎么行?他特意交代供给处的刘处长:“从内地运来的黄豆、花生、海带、黄花菜和各种鱼罐头、肉罐头、脱水菜等,质量很好,营养价值也高,按实物标准发下,人体所需营养量是足够了。

但大家意见是无新鲜肉、菜,再好吃,久食则生厌,食欲减退。

请你们组织各团、营、连供给干部、炊事人员认真研究一下,多用点脑子,多想些办法,多辛苦一点。狠下工夫把连队伙食搞好。在高原高寒气候条件下怎样改善伙食,使施工部队吃饱吃好,增强体质,才能有劲劳动施工啊,这是你们供给部门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办好。”

图为在铺好石块的跑道上浇水泥。

图为人力拉着十吨重的石磙子压跑道。

最辛苦的还是广大施工人员,那时侯机场建设没有施工机械,都是用铁锹、镐头、木杠一类的简单施工工具。干战更不懂施工技术,都是拼体力。土方量很大,没有铲土、挖土、推土机械,更没有汽车装土填洼。部队只能自己动手做成小推车,手推肩拉,多少战士磨破了手,勒破了肩;修机场跑道没有压路机就用石磙子代替;跑道的基础工程需要上万立方石块,战士们就上山去开采,并一块一块背运下来,砸成碎石铺砌跑道。

图为父亲为飞行员佩戴胸花。

1951年11月26日,甘孜机场终于竣工了。这是全体修建部队指战员努力奋斗取得的辉煌胜利,为此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甚至血的代价。父亲在指挥修建过程中,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团结一班人,虚心听取大家意见,善于集中群众智慧,身先士卒,经常到施工现场跟班作业,按期圆满地完成了修建任务。被大家誉为党委的“好班长”,再次荣立一等功。

图为通航典礼上,飞机在空中飞行。

12月7日,机场修建司令部举行了隆重的通航典礼。那天万里晴空,部队指战员都换上了新军装,民工和藏族群众也兴高采烈地和部队一起参加了庆祝大会。当飞机轰响着从远方天边飞来的时候,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欢呼跳跃起来,这是在世界屋脊降落的第一架飞机呀!这是世界奇迹!在群众的鼓掌声、欢呼声中,一位藏族老人突然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祝福这位天外来客,“天菩萨”给他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

冬上雀儿山修路

甘孜机场竣工后,53师战袍未脱、马未卸鞍,又在父亲的带领下,与54师一起接受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冬上雀儿山打通康藏公路。有句俗语“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冬季单是过雀儿山就异常艰险,何况要上山修路?山上都是冻土,战士们就用火烧,烧不化就用大锤打钢钎。完全依靠人力,硬是从山上凿出一条路来。

1952年元旦,在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下,终于成功打通雀儿山,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为确保1952年底通往昌都的公路全线贯通做好了准备。听父亲的警卫员说,当时父亲的身体已经有些不好了,但是父亲没有告诉任何人。

过了雀儿山,父亲率领部队到了德格。1952年4月,正在德格的父亲接到军区命令,派他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从1930年参加红军,南北征战二十几年,父亲还从未进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进军西藏的路,算是打通了,父亲终于可以放心去南京了。我和弟妹,跟着母亲也奔波到南京。

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环境,生活条件太差,父亲的身体早已吃不消。1953年,父亲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被查出患有肺结核,因此只能休学。1954年,由于治病休养耽误了学业,父亲退学转入重庆西南军区速成中学学习。在重庆,我们全家终于团聚了,大哥出生11年,第一次见到我们的父亲。

图为我们家唯一一张全家福。

1955年,父亲在重庆学习期间,有一次到北京开会,见到了自己的老首长——张国华司令员。张司令员问我父亲:“能不能继续回西藏工作。”面对老首长的邀请,父亲立马就答应了。他考虑到西藏军区的首长有的年龄比自己还大,有的身体不如自己,理应去帮助他们分担一些责任。同时考虑到西藏干部少,虽然艰苦,但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父亲当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回重庆看看孩子们。

当时我们全家团聚不到一年,面对再次与亲人的长期分离,父亲曾对他的战友惠毅然说:“我结婚已经十几年了,也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但因过去的战争环境和今天边防任务需要,我常和自己的亲人不在一起,这也算不得什么,没有前人的流血牺牲和艰苦奋斗,哪有我们今天的胜利!”

1955年9月,父亲在重庆接到成都军区的命令,让他前往成都参加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军衔仪式。12月,父亲到了成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紧接着,父亲就随前来参加授衔仪式的谭冠三政委去了拉萨,并且一路走一路调研,看望沿途部队战士。(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讲述者/金坚 图片均由金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