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成语故事 多些“明察秋毫” 少犯“失察之过”
近日,江西省横峰县纪委监委查处了一起非党员公职人员扶贫工作作风漂浮问题。当事人陈亮玩“失联”,被严肃处理;县林业局分管副局长因未对陈亮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未及时向局党组提出处理建议,被县纪委监委约谈;县林业局局长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8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这则题为《驻村干部“玩失联” 单位领导“挨板子”》的新闻,再一次把单位成员“失职”的问责利剑指向了单位领导。对于“下属违纪”,单位领导是否应受处分,各人自有看法,但绝大多数都认为,这个约谈和处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也有人说,“下属失职”是“下属”的事,作为“上级”,自己又没有明显的“违纪”,这个处分有些过了,最多就是个“失察”而已。殊不知,“失察”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不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而是事关工作的得失成败,万万不可小觑。
“臣有失察之罪!”这句“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那是在有关清代大贪官和珅的电视剧中角色“和珅”的台词。大凡和珅的“下属”犯了罪被皇上责罚之时,和珅都用这句台词应对。和珅如是说,貌似用以证明自己认识错误的“主动性”,求得皇上的谅解。
当然,在当时的封建治下,皇上往往也就着台阶让和珅“过去了”。和珅虽然口称“失察之罪”,但他深知这“失察”在当时就不是什么“罪”,最多就是个“过失”,大不了被“皇上”批评几句罢了。因此,这看似主动的“失察之罪”,实为缺少担当,而又不负责任的推卸之词。
“失察”到底该是个什么罪?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是一时疏忽,后果也不严重,那可能也就算不上“罪”或“过”了。但是,倘若所谓的“失察”,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纵容包庇,就上升为“渎职”了。
就像江西省横峰县林业局领导那样,自己的“属下”几个月没到岗,还是被公安部门“带走”,扶贫工作落下那么大一段空白,作为领导,一句“了解不多”就折射出了监管力度的短板。干部队伍在监管过程中的如此缺失,就不是简单的“失察”了。
近年来,各级纪检部门在问责过程中,经常用到“倒逼”一词,从违纪个体处入手,“倒逼”单位领导落实责任,是一种很好的问责方式。的确,如果层层监管到位,都能各尽其责,那违纪现象就失去了藏身之处。稍加分析各地的“下属”违纪行为,很多都和当地主要领导的行事作风有着必然的联系,就算主要领导没有与“下属”沆瀣一气,起码整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是不良的,党风政风是不正的。
须知,“上梁”稍有“不正”,“下梁”就会“歪”得更远。
单位的工作犹如一盘棋,布出怎样的“棋局”,运用怎样的“战术”,是输赢的关键。作为操纵这盘棋的单位领导,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让任何一颗棋子逃离自己的视线,否则,就会百密一疏,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古人常用“明察秋毫”来形容人目光敏锐,能洞察事理,与“视而不见”恰恰相反。那么,各级领导们,倘若经常“视而不见”,则“失察之过”更多,对事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唯有对自己的那盘棋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少犯“失察之过”,工作学习上时时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