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十三州地图 东汉末年 汉室宗亲们都在忙什么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刘备一会是徐州牧,一会是豫州牧。豫州,徐州都是当时的行政区划。东汉时期天下一共有十三个州:包括司州(中央直辖,类似清朝的直隶,司州不同与其他州,长官叫司隶校尉),兖州,豫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后来兴平元年(194年)又从凉州划了一块地出来,加上长安附近的三辅之地,设立了雍州。所以说东汉十三州和东汉十四州都是对的,只不过雍州时设时废罢了。
自刘焉提出改刺史为州牧,较大的增加了州牧的权柄后,一段时期之内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大体上州牧由名望较高者担任,名望相对低的做刺史。刘表就先做的荆州刺史,后来名望高了一些,就升级做州牧了。
熟悉三国历史的都知道自从184年黄巾起义后,经过董卓进京乱政和迁都长安之后,汉室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威仪荡然无存,一直到日后汉献帝东归曹操迎天子定都许都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依然日益衰微,直至曹丕代汉后天下三分。
大汉的江山为何这样一次次沦为权臣之手?作为刘姓的汉室宗亲当时又在哪里?汉室宗亲手中难道就没有掌握足够的力量可以匡扶汉室?其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一人很有希望可以成为汉室的希望,这个人叫刘虞,是当时的幽州牧。
当时天下实力派的汉室宗亲中就属刘虞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最近了(刘虞是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虞此人不仅对汉室极为忠心(汉献帝被迫迁都后袁绍想拥立他为帝被他拒绝),而且实力不弱,董卓死后汉献帝曾“增虞封邑,督六州之事”(六州可能是兖州徐州豫州扬州凉州和司州,因为刘虞死于193年当时还没有雍州,公孙瓒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名义上刘虞的实力是最强的。
可惜的是刘虞却在和公孙瓒的争斗中败亡,汉室少了一位肱骨之臣。然而除了刘虞之外,汉室宗亲手中掌握的实力其实并不弱。十三州中地盘最大的是益州,扬州和荆州,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三州地处南方而且是连称一片,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十四州一半的地盘。
地图上看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回事。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南方还远远没有完全开发。在北方人的眼里,荆州,益州,扬州可能还是蛮荒之地。比如孙吴的地盘看似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各地,其实他们能有效管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平原和江东地区,山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山越的地盘。
地图上蜀汉也把云南甚至缅甸的一部分地区也划过来了,其实云南在元朝以后才正式归属中央。至于缅甸,我看了一下地图,学者们把野人山附近都划进来了,想想二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就明白那块地盘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撇开死于193年的幽州牧刘虞和死于192年的兖州刺史刘岱不算,汉室宗亲掌握的实力在195和196年期间达到最大,当时荆州牧是刘表,益州牧是刘璋,扬州刺史是刘繇,刘备在陶谦三让徐州后也在这一时期自领徐州牧,天下地盘最大的三个州加上刘备手中起码有半个徐州,汉末天下十四州,汉室宗亲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足可以和各路诸侯抗衡,可是为何却仍然挽不回败亡的命运?原因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第一,除了刘虞之外,其他人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其实隔得很远,一直要追溯到汉景帝甚至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身上,比如刘表和刘璋都是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余之后,刘备自称的也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岱则是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后隔得更远;这些实力派的诸侯虽然头上顶着汉室宗亲的帽子,但是血缘关系如此之远,对汉室的归属感未必真有那么强!
第二,这几人私心都比较重,最为明显的当属刘焉和刘璋父子。汉末天下大乱其实刘焉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汉灵帝之所以“废史立牧”就是出自于刘焉的建议,刘焉提出此建议的目的是在于自己想得到一州之牧的地位,“废史立牧”使得州牧的权柄更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刘焉刘璋父子经验益州二十余年,益州几乎成了半独立王国,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哪还有匡扶汉室之心?这一点包括刘表刘备在内其实也不例外。
第三,心系汉室是一回事,有私心是一回事,在天下纷纷的乱世中有没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孙策平定江东凭借几千兵力就能击败刘繇;刘表从他匹马南下安定荆州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其实不差,只是固步自封缺乏雄心,官渡之战他本可以乘曹操和袁绍纠缠之机,偷袭一把许都,可他却怕这怕那,裹足不前;刘璋比起其父刘焉更是不如,演义中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评价其实很能说明问题: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就算他们有心匡扶汉室,除了刘备以外,他们的眼界与能力也都远远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