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反应什么时期】小说《老残游记》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现实?
现在我们要给各位朋友介绍晚清四大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政治腐败,因此批评时事的小说,成为当时文坛的一种特色。老残游记这本书,就是在现实冲击之下产生的作品,兼备了社会写实和政治关怀这两种特质。
老残游记,顾名思义,写得就是老残先生的旅游见闻和经历。书中的老残虽然叫做老残,不过其实他的年纪并不太老,年纪太约是三十多岁。老残相当地博学多闻,而且阅历丰富。他不但拜道士为师,精通中国的传统医术,对西方的科学也颇有了解。但是他无意仕途,选择了摇串铃当,走访江湖,以个人特立独行的作风,行医救世。因此,整本书的情节也就跟着老残的游过程展开了。
“明湖居听书”与“黄河结冰记”
在老残游记当中,以“明湖居听书”,还有“黄河结冰记”,这两段风景跟人物的描写,最受世人好评。一场山东姑娘的说书表演,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简直是出神入化的艺术。他形容听到了高音转折,就仿佛是攀越了一层又一层的高山,听了使人五脏六腑都好像是被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畅快。透过他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也可以听得到那音乐的美妙。
申子平在桃花山夜遇猛虎
然而老残游记里面,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寄托于情景之中的思想见解,以及忧国忧民的胸怀。例如,在第八回写申子平在桃花山夜遇猛虎的紧张,脱险之后在仙洞当中望月,心境上的转折,作者分析说:这山不就是刚才来的那座山吗?这月不就是刚才踏的那月吗?为什么来的时候是那样地阴森惨淡,而此刻山月依然,为什么却人心旷神怡呢?原来是因为心情随着情境改变,所以面对一样的月光,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展现出作者对“境由心生”的一种领悟。
然而老残游记整本书所关心的主题,还是社会的弊病以及国家的命运。所以当老残在观赏日出的时候,看到遮蔽太阳的层层乌云,其实正象征国家前途障碍的写照;而治理黄河的溃决,也可以引申为医国家命脉的伤口。所以说,为病患治病,其实是次要的;为国家把脉问诊,医治社会的病症,这才是老残最热衷的工作。
其实以老残的才干和治理河患的功劳,应该是有机会求得一官半职的。但是当大官礼聘他出马的时候,他却溜之大吉。由此可见,作者有意将老残塑造成一个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大官的人。但是,他对官场的各种腐败的现象也作出严厉的批评。
他认为当时所谓的“清官”,表面上看起来是清廉不贪污,事实上,武断事情,固执己见,罔故百姓性命。为了做大官,追求个人名声和政绩,往往牺牲弱小,冤枉无辜。同时,因为其极严苛,使得百姓是敢怒不敢言。所以,真正的狡猾的凶手反而是逍遥法外。所以作者不得不愤慨发言,斥责所谓清官的可怕跟可恨。
清官玉贤
以书中的一个清官玉贤来说,老残在旅游途中,风闻山东巡抚是个清官,整治偷盗罪案,声名远播,衙门前的刑具“站笼”总是客满。然而等到老残走访乡里,才知其实是另有隐情。那就是巡抚为求个人政绩,挟着清名,任意牺牲无辜百姓的清白。
使得百姓有苦难言,不敢喊冤。连这位酷吏的属下,也因为惧怕他的严苛,有着不知听令上司,还是为百姓喊冤的矛盾,而向老残求援。所以作者说,雪地里的乌鸦尚且比这些百姓幸运,至少这些鸟雀还有言论自由的乐趣。
所以老残说,无才的人做官还不要紧;有才能的人急于做官,而且是急着要做“大官”,才会做出冤屈百姓,伤天害理的事。所谓的清官,其实就是酷吏的化身,这是老残一书当中的卓见。因为过去公认所谓的清官为善人,好官。
但是老残指出清官的害人。这是少数能够点醒政治盲点的人。老残因为深入乡里,切实采访民众的心声,不论是客栈的伙计或是街头的小人物,反而都提供了他追查真相的线索。而老残不为名利所蒙蔽,不为官场伦理所束缚,反而能够使他下情上达,对症下药,惩治酷吏,伸张正义,这也能够解除百姓的痛苦。
其实老残不仅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因为作者刘鹗当过医生,也曾经治理过黄河,并且秉持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他虽然没有能够在仕途上贡献一生,可是却以文章留名,写下了中国一本杰出的政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