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皇帝 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与其父
蔡邕,东汉陈留人,字伯喈,性笃孝,博学,才华横溢,拜拜著名学者胡广为师,好辞章、天文、术数,工书画,善鼓琴,是著名的大学问家。东汉灵帝建宁中,他拜官郎中,奏定六经文字,自书立石于太学门外,后学咸所取正。后以应诏言事,语宦官太盛,专权。为中常侍程璜所构陷,坐钳髡之刑,徙朔方,遇赦还。
献帝中平六年,董卓入京,为了给自己执政赢得好的名声,残暴的董卓听说蔡邕有名望,强行拜为司空,辟召至洛阳。“三月之间,周历三台”,自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又为侍中,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并且董卓非常尊敬蔡邕,言听计从。
初平元年,蔡邕拜左中郎将。他对董卓屡有建言,志存匡益,但亦威其权势,未能脱身避世。司徒王允,痛恨董卓专权,暗结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刺杀之。王允在庆宴席上,谈及董卓之死,诸人多称贺,时蔡邕亦在席,因受董卓知遇之恩,不觉失声而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骂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遂以蔡邕与董卓同党的罪名,囚禁于狱中。蔡邕上辞表道歉,并表示甘愿受肉体惩罚,希望被截断双脚、脸上刻字染墨,以换取性命,完成汉史。
时太尉马日磾替蔡邕向王允说情:“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王允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诽谤的书(《史记》),流传于后世。现在国家中道衰落,绝对不允许诽谤之徒来议论朝廷。”
于是,蔡邕死于监狱中,年六十一。士大夫诸儒无不为其死而流涕叹息!名儒郑玄叹道:“汉朝的事,谁来考订记述啊!”此指蔡邕饱学多才,熟悉汉事之事及典章制度,曾作《汉记》十意(相当于正史中的志),蔡死,无人再能做得到了。蔡邕死后,兖州陈留郡的人士,悯其枉死,皆画像而称颂之。(《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一代名儒,在乱世中生不逢时,以一言而遭杀,岂不冤哉!
蔡邕有女儿名琰,字文姬,得其父家传,博学有才辩,妙解声律,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初嫁于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中。献帝兴平间,天下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沦落于匈奴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先前曾与蔡邕相友善,痛惜其无后裔,乃遣使者到匈奴以金币续之归汉,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为妻。
后董祀犯法当死,文姬到曹操府中为其夫求情请免,曹操因问文姬道:“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否?”文姬说:“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乃就所记忆默诵缮写四百余篇送上,“文无贻误”,可见其强记博识如此。她所作伤感乱离追怀悲愤的诗文,具见于《后汉书》卷84《烈女传·董祀妻》。
相传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乃是《乐府琴曲》歌辞名称,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称十八拍。诗中写她为乱军所掳,流落入南匈奴,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悲惨生活和矛盾心情。歌辞为骚体,其夫董祀以琴写曲谱胡笳声为十八拍,以语其歌辞。(详见《乐府诗集》卷59引唐刘商《胡笳曲序》)其声悲凉凄切。胡笳是古代的管弦乐器,汉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近人曾编有《文姬归汉》戏剧,以颂曹操爱才惜才以重金自匈奴赎回文姬之事。
蔡邕为汉末一代大儒,博学多才艺,是个难得的人才,其文章传世,有百余篇,只是仅在王允席上对董卓之死“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这对蔡邕来说乃是情理之中,未必多怪。可是王允却把他囚死于狱中,又对董卓部将不行赦免,以致激起凉州兵乱,长安沦为屠杀场,足见王允心胸狭窄,无远大器识,难怪不久遭到诸将反对,兵败身死,全家被诛的结果。
蔡文姬传父之学,有才艺,晓音律,亦是女性中难得的人才,可是遭末世丧乱,一生丧夫别子,悲恨离愁,屡历坎坷。曹操念其沦落,重金赎回,使之重加婚配,也可说是告慰蔡邕在天之灵,以及对故人的一种报答吧!
古往今来,英杰博学之士,遭逢乱离之世,即使是满腹经纶,亦无用于世。有些人或坎坷终生,性命不保,这岂能以命运两字所说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