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金王均豪送别大哥 王均金脱胎换骨
这个匆忙的继任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脱胎换骨,除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外,还把公司从封闭引领到新的开放状态中。
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2004年都是王均金度过的最灰暗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大哥,均瑶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王均瑶罹患癌症病危住院,天好像要塌下来似的。
祸不单行,均瑶集团从2002年起就开始接触、2003年开始谈判的无锡商业大厦收购案进入了要约收购阶段,但由于他们在上海徐家汇的均瑶国际广场并不准备全部出售,没有卖出多少,手头的现金很不宽裕。
问题一下子兜头而来:员工很可能因为失去了作为公司象征的企业家偶像而丧失对均瑶集团的信心;供应商和客户可能因为集团核心人物的变动采取观望政策,延误时机;而历来对民营企业缺乏信任的银行很可能因为一把手缺位而抽回资金,导致大厦收购案无疾而终,甚至可能会动摇公司根本。
在那段日子里,身为老二的王均金不得不打起精神,挺身而出扛起责任。他一面积极和银行沟通,争取银行的支持;另一面不得不在公司内外严密封锁消息。他白天到公司正常上班正常出差,晚上则和弟弟王均豪轮流到医院陪护大哥,身心俱疲。
幸好大局稳定住了,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既定步伐继续走了下去。等到10~11份有关王均瑶的坏消息终于出来的时候,王均金已经在集团内部主持了至少半年的内务,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刚刚过世的哥哥,成为均瑶集团的董事长。
不过,在2004年底的媒体见面会上,当尚未完全从悲哀中走出来的均金兄弟带着许彪、朱建荣、钱克流、王浩这四位来自家族外部的董事会成员集体亮相的时候,大家对均瑶集团的信任感更多的是来自于整个团队,而不是这位长着娃娃脸,刚刚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只有36岁的王均金。
时隔两年,再次见到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的时候,发现他完全像换了一个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沉稳、镇定、不容置疑而又令人信服的气质是过去不曾有的。从前有兄长打理一切,他尚可无忧无虑,但哥哥去世之后他就是家中的长子,集团的首脑,他没有选择,只能集中所有的智慧和能量来背水一战。
均瑶集团的人都觉得,自从2004年底接下均瑶集团董事长位置之后,王均金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
敞开大门
王均金是亲眼看着兄长一日日地消瘦、衰弱下去的。
王均瑶的过世给之前只知道埋头干活赚钱的商人,尤其是温州商人的震撼是巨大的。许多人在王均瑶去世之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他们开始学习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生活本身,而不再是把时间完全都交给工作,更多的人开始学习敞开大门,寻找和接纳一个能够替他们工作的人。
王均金的感觉更加强烈,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整件事带给他的变化远不止于此。恰在这时,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在上海浙江商会活动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第一次来上海时接触的企业家,现在大多都已经见不到了。"
在翻来覆去的失眠和思考后,他的大脑对时间和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有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概念和期待,而对人生的短暂有了一个非常理性的认识。"100年以后我们是否还存在实际上是考验我们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符合时代的变迁,结合时代的变化,去考虑今天做的事情是为什么,这个行业能不能长期发展下去,而我们10年、20年、30年之后的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那时候中国可能会是什么样,欧美又可能会有那些变化,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他看似突然地说出要把均瑶集团做成"百年老店"的时候,实际上在他心里已经积蓄了许久,而在看到集团内部报纸把他提的这个概念记录下来的时候,他一下子明确了"百年老店"正是他现在必须要带给集团的,也就是他此后若干年要去实现的目标。
但他的心里同样明确的一点是:均瑶集团可以做100年,但王均瑶没有做到100年,而王均金同样不能,因此集团要做百年老店就不能由他自己一直做下去,即使他仍然年轻健壮,但谁能够预料5年、10年之后的事。所以,他必须尽快为公司物色一位总裁,建立一个更能适应时间变化的体制。
"对均瑶集团来说,我们已经有很深刻的教训,是真正血的代价,我再这么做,即不能确保集团持续发展,还可能累垮自己,人都不行了还怎么持续发展。"王均金丝毫不再避讳去考虑这个中国人讳莫如深的话题,在这件事情上他变得分外的真诚和勇敢。
2005年初,王均金就开始怂恿他的弟弟和他一起寻找可用之材。4月份,当黄辉刚从毕博大中华区总裁位子上卸任下来,就被均金兄弟俩在高尔夫球场上逮了个正着,从此开始了长达半年,每次都三四个小时的问答和讨论。
但王均金还是很谨慎,觉得以均瑶集团现在的状况,此事是许胜不许败的。在最后把黄辉从他的悠长假期中拽到均瑶集团做CEO之前,王均金把均瑶集团作为一个典型民营企业的公司结构和文化,他本人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与这位大半生都待在外资企业的福建人进行了仔细地交流,并让黄辉先以董事长高级顾问的身份进驻公司,来为公司把脉。
然后通过密集的高管访谈,内部整顿访谈,增进黄辉和整个管理团队的相互了解,解除彼此的防备和任何可能的敌意。而黄辉仔细梳理日常访问所得,并与王均金探讨公司今后的方向,公司该如何转型,如何增加各业务的盈利能力。有了这段实质性的合作之后,黄辉进入均瑶集团才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儿。
梳理业务
初掌大权,王均金做了一件和他兄长不同的事。王均瑶习惯在各个领域扩张业务,不停创业,而王均金开始收束业务,对各类业务进行梳理和清点。
他开始重新为均瑶集团的各大产业归类:按照他的逻辑,只要有人就永远需要食物,因此做牛奶的均瑶乳业和卖食品的商业零售就被保留下来,只是考虑到国内的商业零售行业因为外资的进入还会有很多变数,需要寻找更好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经营航空公司尚需探索,但凭借均瑶集团15年包机经验,他感觉至少可以再做30年,加上航空几乎是均瑶集团的"初恋",集团因此而闻名四海,创出全新的商业模式,王均金自然不愿意就此罢手;目前房地产开发事业的赢利模式似乎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因此作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的房地产退居为集团现阶段的重点,但物业管理却因为有稳定的现金流和他的服务业性质而成为均金的选择之一。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产业布局和集团架构还是非常混乱。一次出访美国,当对方询问均瑶集团的主业是什么的时候,他竟无法用一句话清晰地概括。
最终,王均金按照黄辉的思路把公司结构梳理为包括航空运输、品牌营销、投资事业部和置业工程部的现代服务业。
和创业者惯常的独断专行的风格相比,王均金在敞开大门迎来了职业经理人后,还把人事任免权都一并交了出去,黄辉对集团副总、各业务板块老总以下的人事拥有直接的任免权,对集团高层人事任免,黄辉不但有建议权,还有"一票否决权"。
2005年底,当王均金、王均豪和黄辉正在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和磨合后,一起在集团年底召开的媒体见面会露面时,当初觉得"王均金守业有余,创业不足"的人,都开始转变想法,期待着王均金能够像王均瑶一样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热点。
王均金和黄辉他们最终彼此首肯是因为一个来自温州一个来自福建,地缘上的亲近造成了他们思路和理念的契合,才会有这么亲密无间,在一年后的今天看来,这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王均金和黄辉喜欢用恋爱——试婚——结婚来比喻他们这段合作关系,但他们并不仅仅把这次合作当作一段纯商业的老板和雇佣的关系,更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扶持。
冷静的理性判断之外有温暖的人性思维才让彼此的合作有着如此的和谐,而这种对生命和个体的意识同样来源于和王均瑶相关的那次惨痛的变故。
野心
"王均金以后给人家最大的一个争议可能会出在对航空业务的态度上。"均瑶集团党委书记陈理意味深长地说。作为公司的两朝元老和董事长的同乡,他对王均金有别样看法。
尽管在旗下的吉祥航空的开幕式上,王均金很诚恳地表示,他们的吉祥航空只打算做几大航空公司的有益补充,在航线选择上尽量去填补各大航空公司的空白、和航班空档,选择差异化路线,而且肯定不会和大家打价格战,但谁都能看出他在航空领域的野心。
王均金考察了亚洲所有所谓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光是新加坡就去了五趟,在看明白别人的盈利模式之后,才琢磨出自己的方案来。王均金把自己的吉祥航空定位给"为高端商务人士服务的航空公司",一开张就有了24小时双语服务的客户中心,电子客票也随首航一起推出,还为商务客户度身定制了行礼箱托运服务,相当于头等舱的商务舱。
同时明确提出,吉祥航空起飞一年后就要盈利,并争取在2007年开通国际航线(民航总局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的航空公司,大概要经过三年的经营之后,才能经营国际航线。上海航空争取了10年才获得飞国际航线的机会)。
比起他在航空业的收购计划,上述这些管理上的细节还都是"小巫"。2006年3月初王均金控股了国内第一家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后者和FEDEX在航空货运上将有密切合作,眼下另一项参股案也已经进入尾声,现金都已经划入对方账户。正式完成此次参股案之后,均瑶集团旗下的航空公司将成为国内第七大航空公司。
"我们对航空业还是比较有胆气。我们首先要去想,如果想都不敢想,以后怎么去做?"1991年均瑶集团开始做航空包机起,王均金就具体负责包机公司的大小事务,对航空业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自然而然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冒险","从1996、1997年我们包机团队开会的时候,我就说以后我们要有一个航空公司,以后我们会有机场,那时候是不可以想像的,但我说,只要我们有这个决心,一定会有。"
王均金当年的这段豪言壮语鼓动了很多员工跟他同心同德。航空业能够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触动大家为一个理想而努力,这一点让王均金更觉得航空公司的可为。何况,就像当年在温州城内满街跑的出租车一样,均瑶航空也将是均瑶集团最好的移动广告,在国际航班审批下来之后,更将成为均瑶集团未来品牌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宣传途径。
王均金在这一点上的冒险态度跟哥哥王均瑶的思维倒是非常相似,只是操作方法不同,王均瑶往往会通过"造势"让事情进行得更顺利些,而王均金则喜欢把事情一一落实,最后才宣告天下。
王均金也会像他的哥哥那样,做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然后旁敲侧击,努力以最优惠的方式获得那个打动他的项目。他也同样积极赚钱,热心公益事业,尽量让自己谨慎周到、目光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