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红被开除事件】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

2019-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发生在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场风波,受到持续关注.一位疑似插队的患者,据称被医生打伤后报警,警方对没有按要求接受传唤的医生采取了一定的警械约束措施.包括医师协会在内的声援者,认为警方不够尊重医生,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吴丹红被开除事件]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而质疑该医生者,则认为患者被打成轻伤,却不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是"刑不上大夫".患者是预约就诊,还是插队,这应当是不难证明的事;包括医生的行为有没有造成患者多处骨折,该承担什么责任在内的疑点,目前没有看到

近日发生在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场风波,受到持续关注。一位疑似插队的患者,据称被医生打伤后报警,警方对没有按要求接受传唤的医生采取了一定的警械约束措施。包括医师协会在内的声援者,认为警方不够尊重医生,执法方式简单粗暴。

【吴丹红被开除事件】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

而质疑该医生者,则认为患者被打成轻伤,却不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是“刑不上大夫”。患者是预约就诊,还是插队,这应当是不难证明的事;包括医生的行为有没有造成患者多处骨折,该承担什么责任在内的疑点,目前没有看到详细的解释;医生抓后又放,也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一方承担法律责任,每一方却都觉得自己冤。整个事件的舆情朝着偏负面的方向在发展,社会效果不佳。

【吴丹红被开除事件】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

我们记得,2009年“福建南平医患冲突事件”,村民因术后并发症死亡,家属要求医院赔偿,双方大打出手,多人受伤。经当地政府协调,村民获得赔偿,而医生选择集体上访。2014年“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双方对羊水栓塞造成死亡的理解不一致,对赔偿数额协商不成,演化成旷日持久的矛盾冲突。

【吴丹红被开除事件】吴丹红:热点事件处理不能“和稀泥”

在类似的情绪对立案件中,其实并不难区分责任方,但如果有关方面忌惮处理结果会伤害到某一群体的情感,或是迫于舆论压力而选择了“和稀泥”,貌似顾全大局,一团和气,实则是为了早点息事宁人,结果把事实变得模糊不清,责任变得模棱两可,进而使矛盾进一步升级,造成群体撕裂,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原本有理方因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合法维护,会在事件中感到屈辱,加剧不满;原本无理方因为违法没有得到惩罚,会认为自己有法外特权,甚至进一步在舆论中伤害对方。看上去“各打五十大板”,实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决不是法治的处理方式。

在一个传统的威权型社会中,“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最大的边际效应。由于信息传递的封闭和单向,不区分责任,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情绪,风险是可控的,不确定性就是稳定。

但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则会让双方的负面情绪发酵,再通过自由而流畅的网络发散传递,放大为群体矛盾,不确定性就是不可控的风险。

法治一定是强调事实,区分责任,并且在准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处置,哪怕是针对其中的一方,也是有理有据,以程序的正义展示出来,让人心服口服。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处置突发性敏感案件时,以迅速、及时、公开、透明为原则,结果服众,堪称典范。而类似仁济医院事件这样的案例,存在给我们展示一个相对负面示范的可能。

中国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的基本准则是“定分止争”。定分,才能止争。如果这种智慧变成了“和稀泥”式的小聪明,那么可能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实则埋下了社会心理层面的负面后果。这种后果如同一个个病灶,一旦有相关热点事件诱发,就会即时发作,形成破坏性的累加效应。

既有的规则和秩序会因为“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而遭到破坏,而规则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破窗效应”。这是在迈向法治的进程中,不可不防范的。(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