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连连看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看来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看来,很多基础的数学定理,本身并不难,对学生来说,学会之后是可以受益终身的,但我们的教学模式,却非要将这些定理进行各种变化,然后出题来考学生,让数学变得复杂了,让很多学生倒了胃口。他建议像新闻、哲学、历史这类……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看来,很多基础的数学定理,本身并不难,对学生来说,学会之后是可以受益终身的,但我们的教学模式,却非要将这些定理进行各种变化,然后出题来考学生,让数学变得复杂了,让很多学生倒了胃口。
他建议像新闻、哲学、历史这类的人文科学,可以学学数学的历史演变,发展规律这样的通识课,要求会做太过艰深的数学题目,则完全没有必要。天津大学高等数学讲师谷伟哲也认为,更值得讨论的应是“怎么教文科生学数学”。
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还可尝试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少招聘企业所看重的,同时又是许多文科生所缺乏的,如演绎推理、逻辑分析等“软实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指出,人文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要面临处理公务、制订计划、研究方案、组织实施的任务,这需要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和全面性、辩证性。而且现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多方面的交叉,文科学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科学分支,需要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所以在教学中培养文科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相辅相成是很重要。
整个数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相辅相成的过程和结果。
各高校的做法不一,有的一刀切,有的因专业而异。
据华中科大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回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文科专业时,就设置了数学这门课。当时考虑到工科院校开设文科专业,强调文理交叉,文科生学数学,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放眼全国高校,是否真如小朱所说,“其他大学的新闻专业是不学数学的”?
经过查询专业培养方案、课表和电话咨询等方式,记者了解到了部分北京高校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的情况。发现各高校的做法不一,有的一刀切,有的因专业而异。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不要求必修数学,北京大学的全校必修课程中也没有高等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的法学、新闻学、外语等专业均不用学数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的部分文科专业要学数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表示,该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修高等数学,但只需要上一个学期。学校的其他文科专业也都要学数学,但依据专业不同,所要求修的学分数也不同,最少的要修4学分。
在浙江,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的新闻、中文、外语等文科专业已不开设数学课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学校则规定,文科专业开设高必修的高等数学课程,但难度比理科生所学的容易。
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提倡通识教育,要求文科生修读包括微积分课程在内的“文科数学”。华东师范大学也要求文科生修高等数学。不过,在复旦大学,数学不是文科生的必修课,在复旦新闻学院内,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数学,而院内其他专业学生不用学。
在武汉,武汉大学、华中师大等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在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等要求文科专业全部学习高等数学,南京师范大学则将文科专业区别对待,有的学,有的不学。南京大学则不强求文史哲专业的学生学数学。在天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的大部分文科专业都要学高数。天津师范大学的一些文科专业相继取消了数学课。
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
了解完国内大学的情况,其他国家的大学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在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只占很小的比重,选修课比例高达60。因此,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师,而不是被要求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而且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并不需要的技能。对于美国各大学的新闻学院来说,数学绝不会属于必修的核心科目。有兴趣或者有需求的学生,比如有意以后当财经、科技记者的,就可以去自愿选修数学相关课程。
事实上,不仅大学如此,美国、加拿大的高中就实行学分制,加拿大高中的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要求的65,像数学,只有数学10是必修课,对数学不感兴趣或数学较差者,只需学数学10即可,而有兴趣者,则可选修数学11、数学12。从而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日本拥有超过700所大学,为了争夺生源,近年来一些大学特别是私立院校更是简化大学升学考试科目,如在自己设置的考试科目中删除了“数学”一项,这直接导致一些打算报考日本私立大学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疏于数学学习。特别是一些文科类考生,其数学能力低下程度更是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国际经济开发组织(oecd)每年都会对国际学生学习程度进行相关调查。在有关“数学素养”一项调查中,日本学生表现愈来愈令人失望。该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度,日本学生的数学素养位列国际第一,但到了2003年下降到第6位,2006年更是落到了第10位。鉴于此,日本各大学近两年来纷纷做出决定,对学生特别是一些文科院系的学生加大数学教育力度,一些大学已将数学转为“必修课程”,使数学学习真正义务化。
教育者把一种模式强加给所有受教育者,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
“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刀切。文科生学不学数学这个问题,就出在一刀切上。”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我国大学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必修课程所占比重太高、选修课程比重太低,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有的学生中学数学就不好,上大学选择了一个文科专业,认为自己不再受数学的折磨,结果大学还把其作为必修课,其花了很大功夫,却很难通过。试想,如果吴晗、钱钟书先生当年在大学求学,也要求学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只得几分的他们,恐怕很难拿到毕业证书。
熊丙奇认为,如果大学降低必修课比重,尤其是公共必修课比重,增加学生选修课空间,那么,这一问题就不存在。我国的大中学校教育,很少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学校、老师总是设想把学生培养为自己想象中的人才,觉得这有必要学,那有必要学,结果就是必修课塞满了学生的课表。
虽然学生们多学一些课程是好的,但他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个性和能力都不相同。教育者把一种模式强加给所有受教育者,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我国所有学校的千校一面,学生缺乏独立性、没有自信心和创新活力,都与这种教育模式有关。
同时,熊丙奇指出,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趋势:“有些学生不爱学基础课程,认为学此类课程没有用。这种学生是要出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学科的掌握很重要,理转文容易而文转理难,就是因为对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不同。”他还说,除了专业技能外,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他以后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基础,而这些能力,大多是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