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的儿女】程怀忠:黄土地的儿女
黄土地的儿女,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因为土地贫瘠而放弃追求美好梦想,没有因为出生于贫瘠的黄土地而感到自卑自暴自弃。
这片深沉厚重而非常贫瘠的黄土地,培养了黄土地儿女吃苦耐劳、不甘落后、勇于奋进、追逐梦想的奋斗精神,孕育了黄土里儿女心地善良、纯洁朴实、为人忠厚、老实本分的良好品德。
自1991年参军入伍后,我就离开了那片洒满汗水、倾注真情的黄土地,时至今日已二十七个年头,在离开黄土地的二十七年里,我时刻关注着黄土地的发展变化,时刻期盼着黄土地儿女能所有出息,时刻盼望着黄土地的父老乡亲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名长期在外拼打多年的老游子,在漫长的军旅人生中,在离开故土的岁月长河中,曾为黄土地父老乡亲的贫穷生活而伤心流泪,也为黄土地儿女敢为人先的自强不息精神而引以为豪,更为今天黄土地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欣喜若狂。
多少年来,在黄土地上艰苦奋斗的历史,使黄土地儿女深深地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黄土地的儿女把学知识学文化看得比天高比地重,长辈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极尽所能供晚辈们学习读书上大学,用知识武装头脑,靠智慧谋求出路,凭能力走遍天下。
在这片贫穷落后的大山里,如果谁家能供出个大学生,父母和亲人心里好像揣了一团火,脸上的笑容赛过三月桃花。每次重返故里,我喜欢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交流,谈得最多的是儿女的教育问题,谁家的孩子考上了某某大学,谁家的孩子毕业后找了份好工作,从言谈举止可以体会到,乡亲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之急切。
有一次在赶集过程中,与一位修理三轮车的年过六旬的老人交谈,得知老人有两男一女,全部都是大学生,儿女们都参加了工作前程很好,虽然老人孤零零一人在家,但老人心情愉快,精神矍铄,干劲十足,脸上总是挂着一丝甜蜜灿烂的微笑,嘴里始终哼着似懂非懂的秦腔小调,这是有出息的儿女们给老人带来的愉悦心情和精神风貌。
离开黄土地走出大山的莘莘学子们,经过几年大学锻造后,有的又回到这片深情的大地上,凭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有的离开故乡故土,在祖国的天南海北从事着各行各业,或就职于国家行政机关,或从事教书育人事业,或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或下海经商当了老板…….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丰厚的薪酬来回报父母亲人的抚养之恩,不断改变着黄土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千百年来,在这片深情的黄土地上,农人们靠种田务农生存发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麦子、谷子、玉米、高粱、洋芋、胡麻、荞麦,等等,种了一年又一年,收了一季又一季,在种田务农为生的历史长河中,最好的年份也是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农人们一直手头紧紧巴巴。
曾几何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不再贫瘠,这片沉默的黄土地不再沉默,黄土地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全国各地客商的目光,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四海八方客商的光顾,黄土地的儿女们正在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实现着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理想,憧憬着无限美好的梦想,迎接着灿烂辉煌的未来。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这是一位多年从事苹果种植业老果农的亲身体会,这位老果农从事苹果种植长达二十多年,目前在风调雨顺没有天灾人祸的年份,每年的苹果收入达到十五万元。当谈起种植果树脱贫致富的经历时,老果农激动的眼神中映射出栽种果树的艰辛和不易。
二十年前,这位老果农一次栽种了三亩苹果树,因为没有掌握苹果树种植技术,苹果树迟迟不挂果,有些年份即使挂了果,每棵树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十颗果子,而且个头又小味道又涩,加之栽种果树的农人少没形成规模,销路成了制约发展的大问题。老果农推着手推车,顶风冒雨,忍饥挨饿,翻山越岭,耗费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将所产的几百斤苹果售完,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连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随着苹果销路逐年打开,老果农每年要参加乡上举办的苹果栽种技术培训,从嫁接、修剪、拉枝、施肥、喷药、匀花、匀果、套袋、取袋、下果、出售,把苹果树种植技术和经营之道学懂学精了。在政府扶持规模栽种果树大势的激励下,老果农发动和带领乡亲们大种苹果树,果园种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黄土地的儿女改变了种田务农的传统产业,摇身一变由农民身份变成了果农身份,由种田务农变成了经营果园,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丰厚的经济收入。目前拿我们村来说,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户均每年苹果收入在六七万元左右,最好的家庭苹果收益将近达到二十万元。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沟还是那条沟,但现在的黄土高坡与往昔相比,发展变化振奋人心令人欣慰。
三年前的那个金秋季节,我又一次踏上返乡的征程,当班车费劲吃力缓慢爬上山顶时,从山巅高处俯视山川大地,我被黄土高坡欣欣向荣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高山深沟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苹果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鲜红硕大的苹果,那一颗颗、一树树、一园园红彤彤的苹果,是果农们辛勤劳作一年的全部,映射着果农喜获丰收的甘甜。
在苹果收获的日子里,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果园变成了乐园,小村变成了苹果销售市场,呼叫声、说话声、嬉笑声、歌唱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果农们披着金秋明媚的阳光,吼着充满豪情的秦腔,面带喜悦满足的微笑,有的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开心愉快地摘着苹果;有的操着浓重的口音,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谈判价格,小山村里大小车辆来回穿梭,一车车红艳艳的苹果源源不断运出大山。
无论在天南还是地北,提起秦安县的货郎客,大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无不被货郎客的吃苦精神感动。黄土地的儿女用担子挑起养家的重任,挑着自己的梦想,挑着一家人的希望,挑出了沉甸甸的收获,迎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秦安货郎客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他们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二十一年前那个流金溢彩的七月,经过两年军校生活的历练锻打后,我从美丽的边城乌鲁木齐来到神奇美丽的河曲草原,在河南县汽车站下车后,不知道县人武部在什么地方,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包,沿街道一路打听一路前行,在一个商铺里与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交谈了几句,男子操着一口正宗的秦安话,当时我觉得甚是奇怪,在青南草原这么偏僻落后的地方,难道还有秦安老乡吗?原来这个商铺的主人就是多年前的秦安货郎客。
随着我对河南县县城渐渐熟悉,发现在河南县做生意的秦安老乡很多,县上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一大半是秦安人,有的摆摊子,有些开商铺,有的搞批发。有一次,我与县上几位蒙古族同胞深入牧区开展工作,来到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乡上,晚饭后我去商店里买日用品,从谈话中得知这家店的主人是秦安人,他和妻子在这个乡上开商店有些年头了,我被秦安人顽强的奋斗精神深深折服。
后来在与河南县做生意的秦安人闲聊中得知,早年来河南县做生意的秦安人都是货郎客,他们挑着沉重的货郎担,在广袤辽阔的草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十分分散,一家离一家很远,近的七八公里,远的十几公里,顽强的秦安货郎客,在草地上不停地走啊走,渴了就喝口雪水,饿了就啃口干粮,累了就在草地上躺会儿,如果天黑前到不了牧民帐篷里,就要露宿在草地上,有时要遭受野狼和藏獒的袭击,有时要忍受风雪、暴雨、冰雹的侵袭。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这些意志坚如磐石的货郎客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生意越做越红火,资本越来越雄厚,由担着担子走乡串帐发展为固定设点摆摊,由设点摆摊发展为经营商铺,有些还兼商品批发与零售一体化经营,早年的那些不起眼的货郎客,现在都变成了经营生意的大老板,他们在城里买了楼房,买了私家小轿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奋斗在黄土地上的儿女,用宽阔的胸怀、坚韧的意志、执着的信念、辛勤的劳作,通过不懈奋斗,顽强拼搏,辛勤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大大增加了经济收入,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离开黄土地的儿女,没有忘记黄土地的养育之恩,没有辜负黄土地父老乡亲的期望,用智慧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吃苦的精神,奋战在祖国的天南海北,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祖国各族人民一道奋勇前进,齐步奔向小康之路,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