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南京碎尸案】院士黎介寿的三个关键词

2019-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12月,印度发生"黑公交事件",受害女孩肠道受损,生命垂危,辗转多所医院,后被送到新加坡某医院,救治无效死亡.此刻,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黎介寿和他的学生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模拟救治讨论,讨论研究的结果是,如果把受害女孩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他们一定能把她救治好.[黎介寿南京碎尸案]院士黎介寿的三个关键词这份自信来自于黎介寿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实际上,黎介寿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救治过多名被其他医院宣布不可救治等待死亡的病人.一直以来,在美丽的扬子江畔,&quo

2012年12月,印度发生"黑公交事件",受害女孩肠道受损,生命垂危,辗转多所医院,后被送到新加坡某医院,救治无效死亡。此刻,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黎介寿和他的学生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模拟救治讨论,讨论研究的结果是,如果把受害女孩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他们一定能把她救治好。

【黎介寿南京碎尸案】院士黎介寿的三个关键词

这份自信来自于黎介寿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实际上,黎介寿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救治过多名被其他医院宣布不可救治等待死亡的病人。一直以来,在美丽的扬子江畔,"神医黎介寿的故事"都被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着。

黎介寿是谁?他是如何取得如此高超的医术?他为什么会这么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翻开黎介寿的人生履历,可以看到,他的名头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作为医生,他成就卓著,是一棵医界瞩目的参天大树。一个个"世界之最""亚洲之最""国内之最",在他的手中诞生。作为一名党员,他赤诚爱党,信仰坚如磐石。作为一名老师,他甘当人梯,桃李满天下。在同行眼中,黎介寿是神仙,能起死回生,在病人眼中,黎介寿是大救星,能包治百病。

2013年7月13日,全国各地记者云集南京,当面聆听黎介寿的神奇故事,感受他的赤诚信仰、人间大爱和高超医术。

救 星

"我那个时候肠瘘得厉害,身上插了好多管子,病情很严重,是黎院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记者见面会上,曾被黎介寿从"死亡线"上挽回生命的患者雷明君谈到动情处,卷起上衣,露出布满手术刀疤的腹部,向记者展示着他是如何被黎介寿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雷明君曾任武警总部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荣立过一等功,还曾于2007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中国优秀检察官。2001年,雷明君因胃出血入住北京武警总医院,本以为是小病,然而病情却不断地恶化,最终发展成了严重的肠瘘胃瘘,武警总医院曾邀请北京各大医院专家进行集体会诊,仍束手无策。医院对他下了三次病危一次恶化,后来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黎介寿把他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在转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前,我被北京的医生用了大剂量的麻醉药,整天处于昏睡状态,在南京总院醒来后第一眼就看到一位老人站在病床前,慈眉善目,他告诉我这里是南京军区总院,我的病可以治好,让我不要害怕。"雷明君说,他妻子当时在旁边激动地说,黎院士是上天专门派来的"神医"来救我的。

这样的情况在黎介寿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在黎介寿救治的人当中,不乏大名人大富商。香港著名实业家王宽诚的长子王明远,也曾对自己的肠瘘病失望过,他曾多年受到肠瘘病折磨,不能正常排便,粪便经常会从肛门侧面排出。跑遍了香港和国外的各大医院,治疗效果不太明显。在被黎介寿治好后,感到祖国内地医学界卧虎藏龙,出专项基金,为黎介寿所在的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培养学术接班人,每年选送数名人员到欧美国家学习进修。

在黎介寿眼中,病人无贵贱。医学就是人学,医生首先要有医德。他既救治过开国上将,也救治过交不起住院费的穷人。在黎介寿眼里,只有病情,容不下那些"关系"、"背景"等俗气的东西,无论病人是高官还是百姓、将军还是士兵,他都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黎介寿的手术对象都是已经在其他医院动过"一刀"、"二刀"甚至更多次的患者,干的都是为其他医院"擦屁股"的活,救治难度和风险自不必说。但黎介寿从不推托,从不会把一个病人推到门外。他就是个纯粹的医生,尊重生命,从不"认命",甘愿把风险和困难留给自己,也要尽力挽留每一条生命,只要有1%的希望,他就要尽100%的努力。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黎介寿不做没把握的手术。他坚持每例病人手术前都要进行讨论,一次不够,两次、三次,就像一个排爆专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直到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地雷"全部想清楚。因此,经他之手的手术都成功率特别高。

对很多病人来说,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就是救治的"最后一站"。普通外科收治的病人,70%以上都是从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到这里就已经奄奄一息,有的多次下过病危通知书,挣扎在死亡边缘。在黎介寿眼里,救治别人救不了的病人,是他最大的幸福。一个个被他从死亡线上救治回来的患者口口相传,"大救星"的美名也就在扬子江畔四处流传。

大 师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教育界中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智者的思想总是惊人的一致,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黎介寿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并探索着答案。为此,他一方面深入探求医学科技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也极力培育着人才梯队。

黎介寿探索医学前沿课题起因于30多年前的一件偶然事件。1985年的一个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肠子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而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室--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实验室内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粪便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却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4年多时间。

当时,肝移植手术是最热门的医学课题,很多同行都在积极开展这项手术,有人动员黎介寿加入进来。黎介寿很不以为然:"科研不是跟风,肝移植已经有人在做了,我就要填补小肠移植这个空白。"

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了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肠瘘治疗研究中,有道难题一直困扰着黎介寿:病人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一天晚上,他在阅读外文杂志时,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从静脉输给病人营养。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第二天,他就和同事们一道展开研究,并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运用于外科。

经过2000多次试验,他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2月,"全肠外营养"在黎介寿治疗组中应用于第一例患者。他在患者锁骨下切一个小口子,把导管插入深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营养液,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体质,并很快接受了手术,恢复了健康。

务实看待前人的成果和传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让黎介寿的科研之路处处开花结果。过去,国内外医学界传统的观点是对肠外瘘要早期手术。黎介寿经过艰苦研究,发现肠外瘘不同于一般的急性肠穿孔,瘘孔一般有"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规律,早期手术往往无功而返,还让患者身体雪上加霜。他果断提出"择期手术"的观点,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让患者养精蓄锐,再做手术,使肠外瘘手术成功率达到99.4%。

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是世界公认的医疗难题。黎介寿打破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治疗模式,改进手术引流方法,使重症胰腺炎的治愈率提高到90%~95%,创造了世界最好成绩。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已经站在我国普通外科领域制高点上的黎介寿,开始否定自己,实现新的攀登。

在自己苦攻科研的基础上,黎介寿也辛勤培养学术人才,如今黎介寿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带教了3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成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大多数成了各大医院的普外科主任。

军 人

有一件事,黎介寿爱给年轻人反复讲:1949年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挺进南京,当年4月23日清晨,黎介寿打开窗户,看到法国梧桐掩映下的中山东路两旁,一排排子弟兵身着薄衣、头枕钢枪,和衣睡在冰凉的街道上,解放军"为民不扰民"的行为令他肃然起敬。

从那时起他就埋下了参加人民解放军的愿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军人的黎介寿递交了请战书,要求去前线经受考验和洗礼。同年冬天,他加入了志愿军医疗团跨过鸭绿江,奔赴战争前线。

战斗异常惨烈,当看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在极度严寒中浴血奋战,看到有的战士脚指头冻掉了仍然不下火线,他被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他深深地感到,这是一群可以为追求信仰而献出生命的人,战斗在这支队伍中,不会有错。

作为一名军医,黎介寿是院士,首先是战士。"军队的伤病员,不光是我的病人,还是我的兄弟,我的战友!"黎介寿这样说。经黎介寿救治好的军队患者,总是亲切地称他为"黎爷爷",就是这位"黎爷爷",经常在他们的病床前嘘寒问暖,并陪他们一起散步、谈心。

"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杨宵,因患肠瘘失去小肠,黎介寿为其实施了全军第一例小肠移植手术。术后,小杨情绪一度很低落,黎介寿给他买来励志书,跟他谈心,为他安装床头电话,让他有什么想不通的随时找他,在他生日时专门将生日蛋糕送到了他的床头……"‘黎爷爷’比亲爷爷还亲",走过人生低落期的小杨逢人便说。

现代战争,空前残酷,黎介寿的目光始终盯着军事医学前沿课题。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将战伤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战场医疗救治,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施远程医疗会诊,提高了战伤救治效率。这种卫勤保障的新模式,引起了黎介寿的注意,怎么样才能提高战场伤员救治成功率?黎介寿深入剖析现代战场救治环境,得出结论:应对危重战创伤,我军传统的办法是"一包、二缝、三锯",争取首次手术解决主要问题。

但在战场条件下,由于手术治疗条件受限,往往会忽视危及伤员生命的各种隐患,造成肌体二次损伤,给后期治疗带来新的困难,并且不利于大批量伤员快速通过。

黎介寿决定研究方向投向未来战场,他认为,市场连着战场,只有战场坚固才能市场昌盛,民富国强。他提出损伤控制性救治新理念、新模式,在全军首次运用控制性分析治疗理念开展应对复杂战创伤的科学研究,科学分析危重战创伤给伤员带来的生理环境紊乱、免疫功能抑制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一全新战场伤救治模式,被列入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医学课题。

多次演练结果显示,在战场上先围绕"保命"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理和手术,有效控制了伤情恶化,使伤员后送的送达率增加了近一倍,有效治疗率提高了13%。

如今, "损伤控制性外科"已经成为我军应急救治的"金指南",由黎介寿编写的《损伤控制急救手册》,已经下发到南京军区连以上单位,未来战场上官兵们照着就能做、做了就能救命。

满目青山夕照明。耄耋之年的黎介寿喜欢爬山和步行,在人生的崎岖小路上,一生笃定信仰、报国为民的黎介寿院士奉献的身影更显出夕阳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