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至圣庙 孔子故宅:曲阜阙里至圣庙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行郡县,曾“观礼于鲁”。因孔子九世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诏封为“鲁文通君”,这是史上最早对孔子后裔的封赠。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11月,,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用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同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祀孔子事。西汉元始元年(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封孔子二十一代孙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魏文帝曹丕在黄初二年发布尊孔诏令,这个诏令是目前为止见诸正史最早的尊孔诏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秋七月,诏立孔子庙于京师,秦蕙田《五礼通考》以此为京师立孔子庙之始;十六年(492)春二月,改谥宣尼曰“文圣宣父”,令祀孔子由牧守执事,此为有司荐飨之始;十九年(495)四月,孝文帝元宏幸阙里亲祀孔子,诏令“为孔子起园柏,修饰坟垄,更建碑铭,褒扬圣德”。
北朝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赠孔子为先师尼父,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先圣先师,州县学以春秋仲月释奠”,此为州县学春秋二仲释奠之始。唐武德二年(619),高祖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七年,高祖亲临释奠,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贞观二年(628),从房玄龄、朱子奢之议,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子配。
贞观四年(630),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子庙,此为诏州县皆立孔子庙之始。由是,孔子祭祀礼仪制度亦随之逐渐确立;十一年(637),诏尊孔子“宣圣尼父”,并诏兖州修阙里孔子庙,给户二十以奉之;十四年(640)二月丁丑,太宗释奠于国子学。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
这次扩建,扩大了孔庙原先的范围,虽仍以“庙屋三间”为制,但庭院及外观大有改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为“文宣王”。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朝廷特别崇儒重道,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诏令各州皆建孔庙;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天禧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
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
金朝上层统治者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弘扬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
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
金朝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
有金一代,孔庙总共重修四次。元成宗时,孔庙复修,将庙宅完全分离开来,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谥孔子为“圣文宣王”。因孔子被追谥为“王”,故将孔庙修建与王宫之制相同,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孔庙的修缮工作完成。围墙四角增建的角楼与殿庑之上增设的装饰,都是为了王宫之制而设。
曲阜孔庙在明代基本形成了其最终的规模。明初至弘治年间,孔庙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孔庙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
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清代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现如今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
整个孔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全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置,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孔庙建筑空间还存在着一整套礼的制约,建筑空间渗透着浓厚的伦理特性。
曲阜孔庙平面基本形制为其功能的发挥打下了基础,建筑空间布局以“大成殿”院落即“庙”的祭祀空间为整体建筑群落的核心,与内庭空间为次中心所产生的位置关系,构成两组不同功能的院落空间形式。唐宋时期,孔庙建筑单体己经高度程式化,组群规划布局基本也已成定制。
孔庙建筑空间布局也自然遵循这些建筑思想,不仅要满足祭祀孔子的使用要求,而且严守繁褥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仰圣门是曲阜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其美,百家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宗缵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万仞宫墙下每天都会上演开城仪式,古色古香,旌旗摇曳,晨钟敲响,鼓号齐鸣,在悠扬唢呐声中,明故城两扇大门缓缓打打开,一队武士手持仪仗和古乐器走城门出,沿古柏森森的孔庙神道路住返,城内文武官员走出城门,前后左右叩行四拜礼迎宾朋,演员为游客演起了“羽翼舞”、“射舞”、“书舞”和“御舞”等,最后姑娘们举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孔子名言欢迎各方来客。
耸立着孔庙正门圣时门前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道冠古今坊”、“德侔天地坊”“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等6座牌坊。进孔庙的第一座石坊是金声玉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金声玉振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龙陛双阶,名曰“泮水桥”。 桥下清水呈半圆形,称为泮水,桥下泮水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过古桥为棂星门,算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加石戗柱斜撑。孔庙设门名灵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三字,系清高宗弘历题。建于明代,原为木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
太和元气坊位于孔庙棂星门和“至圣庙”坊之间,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
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柱下夹杆石,各有石雕狮、天禄四只。天禄又称“天鹿”,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从城门仰圣门算起,从南到北,孔庙的中轴线上有七座门。分别为“仰圣门”“棂“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和“大成门”。圣时门是曲阜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
过璧水桥即为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当时孔庙的大门。大中门是金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金代成为二门,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
同文门后有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奎文阁是孔庙常见的建筑之一。
御碑亭,位于奎文阁后,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南八北五,东西排列。形制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
其中金代碑亭2座,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元代碑亭2座,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制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别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在十三碑亭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是碑亭建筑中的奇观,这种犬牙交错的建筑模式,也只有在孔庙十三碑亭的院落里才会出现。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美学,巧妙地解决了空间狭窄所造成的拥挤现象。
十三碑亭紧挨着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孔庙至大成门,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大成门于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
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原名为文宣王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大成殿”之名始于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赵佶赐名“大成殿”, 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并亲书匾额,北宋末年毁于战火。
金代皇统九年(1149)重建,明昌五年(1194)重修时扩为七间,绿色琉璃瓦,廊柱也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贞佑二年(1214)又毁于战火,元大德六年(1302)又重建。
明成化十六年(1480)扩为九间。到明弘治十二年(1499)又毁于雷火,旋即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复遭雷火,也正是从这次重建时皇帝恩准殿顶采用黄色琉璃瓦,与皇宫的规格等同起来。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
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
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
圣迹殿是孔庙的最后一座建筑,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
圣迹殿《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按照编年体的顺序依次编绘,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事迹和思想。此外,殿内还收藏了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文物。
在孔庙东北角上,是后土祠(供奉孔庙土地神主)和神庖(制作祭祀食品的地方)。神庖——过去祭祀孔子之前准备猪牛羊三牲的地方,建于清代初年,算起来也是300年的建筑了。这个院子并不是特别的大,几乎没有人过来,远不似前面大成殿般人声鼎沸,安安静静的仿佛从不存在一般。1999年这里辟为汉画像石展馆,展出极其精美的汉画像石。让人过目难忘!
孔庙的东路建筑,由南往北,先是诗礼堂。据《孔府档案》记载:孔子教其子孔鲤学诗习礼时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事后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诗礼世家,至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造诗礼堂,以表敬意。
孔宅故井在孔庙东路诗礼堂后,相传为孔子当年吃水之井。明代高筑井台,立碑设栏保护。井西建碑亭,立乾隆“故井赞”碑。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先后8次圣驾曲阜,有5次到孔子故宅井“饮水拜师”,并吟《孔宅井赞》赞曰:“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
”借饮水表达了他对孔圣人的无限崇敬和尊重之情。后人在井西修建了一座四角黄瓦方亭,立上了他饮水拜师的“孔宅井赞”石碑。
挨着故井的是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
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再走,是崇圣祠。崇圣祠原称啟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叔梁紇,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为王爵并予入祀,才更名为崇圣祠。孔庙里的家庙在东路建筑的底部,家庙里供奉孔门“三世祖”,孔子、孔鲤、子思。
西路建筑至今未开放,期待以后有机会拜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