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人口变化曲线】日本人口为什么这么多?
TLDR: 粮食产量高→人口多。至于为什么粮食产量高,因为气候支持水稻,而水稻大法好。
日本虽然和以种植小麦为主的中国北方在一条线上,但是因为日本靠海,加上还有菲律宾来的黑潮 aka 日本暖流,所以日本全境没有BSk和Dwa。而国内北方的小麦种植区多是BSk或者Dwa/Dwb。两者有同一个特点,缺水。因此不是很适合水稻。
典型Dwa如北京,只有7月和8月降水量可以超过100mm。这种情况下,水稻只能5月种10月收成,冬季没法种,而且本身也因为缺水而产量也一般。因此北京附近还是多以小麦为主。
而Dwb本身只是夏季比较冷的Dwa,BSk则是冬季稍微热一点的Dwb/Dwa
与之相反的是,日本国内最常见的气候是Cfa,Cfa是全球公认的最适合农业的气候。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南粮仓就是这个气候,该气候极为适合水稻生长。
典型Cfa如东京,4月-11月期间降水量基本上在100mm以上,同时4月/11月Average Low > 0。于是水稻可以一年两季。
当然日本不是只有Cfa,日本阿尔卑斯山气候相对寒冷一些。但是因为靠海,所以水分充足,也不是像中国北方那样的气候,而是Dfa。虽然因为4月和10月比较寒冷和中国北方一样只能种一季水稻了,但是f♂a两个字母的结合可以保证这里在夏季有合适的温度与充足的降水。
而欧洲的气候,虽然性质上和中国北方的气候完全不同,但是在缺水这个问题上有一定的相同点。后果就是两地的种植的农作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欧洲有两种气候区,一个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大名鼎鼎的地中海气候Csa。地中海最大的特点就是雨热不同期。热的时候干燥的要命水稻不爱长,下雨的时候是比较寒冷的冬季水稻还不爱长。而且更坑的一点是,Csa这三个字母里所没有直接体现到的一个细节是,s和a的组合意味着冬季的降水也不是特别多——毕竟温度低意味着海洋蒸发量小。当然强行种也是可以的,Risotto和Paella就是在Csa区发明的。就是收成一般。
典型Csa气候如雅典,12月至3月降水量大于50mm小于100mm,average high除了3月以外都在15度以下。意大利跟这个气候差不多。
另一个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Cfb。英法德基本属于这个气候。这个气候看似和Cfa只差一个字母,但是这一个字母决定了最大的差距。b意味着夏季不够热,和f组合后的结果就是虽然全年都有降水(f),但是每个月的降水都很一般,通常不会超过100mm。这种环境下,水稻虽然还是可以种的,但是也只能种一季,收成也会很一般。而于此同时小麦可以种两季,因此绝大多数Cfb区都会选择种小麦。
典型Cfb气候如法兰克福,全年虽然都有降水但是均不超过100mm。
接下来解释为什么水稻大法好:
水稻的亩产在460千克到558千克不等。与之相比小麦的亩产只有195千克到361千克不等。差距极大[1]。以上数据虽然是现代的数据,但是在古代这个序关系是没有反过来的。Cfa是两季水稻,Cfb是两季小麦,考虑到收成的次数日本的Cfa还是比西欧的Cfb要强许多。
唯一一个能跟水稻比的是玉米,400千克到800千克。但是玉米本身是新世界的作物,直到14世纪开始才出现在美洲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