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前程卡有用吗】熊丙奇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头衔的目的

2019-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只是为了发表稿件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百度百科>解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独立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借助教育界内外的民间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熊丙奇前程卡有用吗]熊丙奇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头衔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为什么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2014

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只是为了发表稿件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解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独立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借助教育界内外的民间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熊丙奇前程卡有用吗】熊丙奇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头衔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为什么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

2014年12月26日,熊丙奇新浪微博《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2006年时,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贴在我的博客里。文章如下——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可眼下的现实是,每个"母鸡"下蛋时,就要表明自己的"身份"。

【熊丙奇前程卡有用吗】熊丙奇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头衔的目的

似乎身份越高,下的蛋就会"更鲜美",就会"更有营养"——道理很简单,同一句话,一个平民老百姓说,和一位北京大学的专家说,肯定是不一样的效果。

2004年后,因为出版的《大学有问题》,在各类媒体上,我的姓名前,多了几个字符,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或"青年教育学者"——这并非我本意,我想单独以我的姓名出现,不涉及工作的单位与部门,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定语,可以是"《大学有问题》作者",但有的媒体说,这有为你推销图书的"嫌疑",总要有表明你身份的,就这吧?否则怎么具有权威性呢?当然,也有媒体接受我的建议的,于是有了"《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这个"广告嫌疑"很重的称呼,这个称呼,也引来各种我的身份版本:中山大学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等等。

【熊丙奇前程卡有用吗】熊丙奇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头衔的目的

2005年后,我的姓名后,又多了两个字:"教授"。因为这一年我评为"正高"职称。说实在的,我所在的职称系列,为编辑出版——从留在学校工作起,就一直在从事新闻宣传和报纸工作——我的职称,准确的说,是"编审"。

更准确的是,我连大学教师也不是,因为我工作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根本就不是"教师编制"。根据同行经验,编审后面有时是可以加一个括符,括符里是"教授"二字,以此告诉别人,编审就是正高,就"相当于""教授"。

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这个职称,和你谈的教育话题,不太匹配哦,我们就用"教授"吧,反正你也是"正高"——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之后,我说要成就"正高梦想",体会"教授感觉"。

显然,素有"教授情结"的我流之辈,也就默许了。这一默许,就让其广为流传,也似乎就把自己的"业余研究"变为"正规研究"了——我的本职依旧是新闻宣传和主编报纸,研究高等教育还是业余的事——有学术会议,寄来邀请函,也寄到了高等教育研究所。

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我一直认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到家",教授的话大众不一定会接受。

大家在乎的,是你说的话,是不是客观、真实——真实,在现今社会已经足够了。权威不靠头衔,不靠行政评审和命名表彰,权威的"秤"在老百姓心里。

既然追求真实,就应该还原自己的"真实"。如果媒体再出现我的名字,建议有三种做法,一是沽名钓誉型——"编审,博士",二是工作性质型——"高等教育问题业余研究者",三是广告宣传型——"《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作者,出版各种书籍近20种30余版次"。

中国教授已经很多,我不是,就不要"相当于"混进去。

这也会坏了教授的名声。这篇文章贴到博客后,有的媒体接受了我的建议,而有的媒体还继续以前的做法。当然,我的"身份",也随着不断关注高等教育问题,有了不同的称谓,甚至有媒体称著名教育学者。

这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虚名,对问题的解读,并不会因身份而增加多少分量。2007年之后,我很少再用所在学校的身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并反复关照媒体。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被要求不要用学校身份撰文、发表意见,尤其是批评教育问题的意见。

我理解学校承受压力的苦衷,再说,发表这些观念,本就是属于个人,与所在单位无关,因此,我也接受了学校的要求。可媒体发文总要作者提供一个机构,于是,我曾用"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之名发文,但又有媒体提出,这个身份好像与你发表的教育问题看法不符噢——真不明白,身份难道对发表意见很重要?后来,我终于找到志同道合者,被聘为非盈利性的教育公益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兼职参与我感兴趣的教育问题研究,这个机构吸引全国诸多优秀的教育学者,共同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

当然,也有人质疑,作为公办大学的在职人员,参与民间机构的教育研究,这是不是不符合规定。

而如你所知,参加教育公益机构展开研究,并没有任何教育利益,更重要的是,其开展的研究,也是为促进中国教育进步。——近年来,21世纪研究研究院后一直紧密参加国家教改的设计与推动,包括有的建议被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采纳。

就这样,我在撰文、接受采访时,有了一个新的头衔: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是过去6年多来,陪伴我最多的一个"头衔"。说实在的,这个头衔,只是为在当今的中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有个"出处",最重要的还是观点本身是否有价值。

当然,我也乐意用这个头衔,因为让我不再受体制内身份的困扰,不必提什么编审、博士、教授之类,也保持发表意见的独立性。

——意见是否有道理,由公众评判。再后来,200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我不愿意放弃教育研究,我离开了学校原来的行政岗位,被转岗到校产企业,我不在乎这种安排,因为我已经没有在行政上发展的丝毫愿望,只要有一个地方给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安心研究教育问题就可以了。

但新岗位身份,似乎更不适合发表分析教育问题的文章,我也只能继续延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头衔"。而为了让自己有更充足的空间,我必须完成相应的项目指标,基本上靠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的教育问题非常深重,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的"身份"或许就是问题之一。既然选择了前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很多教育问题需要反复唠叨,于是几乎每天我都会早起撰写评论文章,每天都接受媒体采访。

改革进展极为缓慢,像大学的问题,比10年前我写《大学有问题》一书时,没有多少减少,但不能放弃改革的努力。再旧事重提,且补记上最近几年自己的"身份变化",还是希望还原自己的"真实",媒体不要再称我是某大学的教授,我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很边缘地带了,而且职称本来就不是教授;提某大学的编审也不必,因为我也已经离开以前的工作岗位,虽然还有这一职称;如果要用单位身份,就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连副院长也不必提——这不是什么官位,因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本就没有任何级别——如果不用单位身份,就用"教育研究者"或者"多年关注中国教育者"吧。

最好,就用我单独的姓名,如同10年前,我希望的那样。不管是什么身份,哪怕没有任何身份,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读完以上文字,我恍然大悟,原来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只是为了发表稿件。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吹媒体采用他的稿件不是冲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而是看重稿件质量,那么你为什么死乞白赖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

我想,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不怕玷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一颗定时炸弹。有危险性。

我又想,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 威胁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生存质量的时候,"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否还允许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

我还想,如果全国主流媒体都知道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底细,对熊丙奇不予理睬,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使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个头衔还有什么意义?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