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解词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一、创作实践过程与体会 篆书创作我采用了吴让之各个时期的篆书对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创作。吴让之是清代以为杰出的书法篆刻家,用笔浑融清健,圆润生动,形体修长秀美,委婉流畅,婀娜多姿,十分秀丽。
尤为可赞的是,其用笔裹而藏之,然能润畅生动,不拘陈法,字体上紧下松,上重下轻,篆法方圆互参,体式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 而《吴均帖》的风格是明显的。有轻重,则有粗细;有快慢,则有枯润。
《吴均帖》中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圆润的中锋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相融于一炉的。其枯笔的枯燥面又是随笔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这种枯燥面在笔画面上的左、中、右发毫,使空灵的线条更增凝练、朴厚。
基于此,这种强烈反差的用笔,其执笔是不可能"中正不侧"的了,而是要有所欹侧,真正发挥出掌虚的功能,这正是吴让之在篆书用笔上的活用,即其艺术创造的一面。 因为以前对篆书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这个创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一是因为没背过篆字,能默写出来的篆字屈指可数,而这幅作品有一百多个字,需要一一去查字典,然后把篆书写法写在纸上,然后再进行练习;第二是因为之前很少写篆书,所以线条质量上不去。
所以我就把第一幅作品创作完之后,抓紧一切时间练习篆书,练习线条和结构。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后,我对自己不熟悉的篆书字形查阅相关书法书籍和篆书字典,然后结合吴让之的书法特点及风格进行创作,在不断的练习中进行提升,使作品进一步的完善。
吴让之篆书的风格很飘逸,很修长,很灵动。上面部分挤得的很紧,突出下面的长笔画,整个画面呈现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的流线型。
在这幅作品中,我只是遵循原帖去创作,并没有什么创意可言,但是在字的处理过程中下了很大的苦心。 "爱"——对我来说是个较复杂的字,字帖上并没有出现过这个字,而且又很难掌握它的平衡,一不小心就会写歪。
所以我选择把下面部分的撇拉长,使这个字在视觉效果上处于平衡。 "濯"——这个字一开始写右面部分总是会倒到左面去,显得水字旁特别拥挤。
后来我把后面的"翟",上面的"羽"字向右摆,下面的"隹"的主笔也向右摆,幅度大一点。四个横向右下延伸,使得和上面的"羽"齐平,才把这个字处理好。 "玩"——左面的"習"字我把它处理小,尽量表现右面的"元"字,把"元"字的最后一笔弯曲的弧度加大,使得这个字看上去灵动一些。
"牡丹"——这两个字在这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我把里面的"牡"字左边"牛"的上部分写小,突出下部分的竖画,因为这是个能显示力度的笔画,也是这个字的主笔。
"丹"字两边的竖我把它们写成开阔的,使得它们看上去广博一些,不是瘦弱的那种。 二、结论与展望 通过这次创作,我对于如何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了解,意识到了平时一定要多加练习,写好字之外,还懂得了如何去调整作品的章法,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变化以及一个字的字内空间如何控制,如何搭配纸的颜色,什么样的书体适合用什么材质的纸,以及落款和印章的处理方式。
在篆书创作中,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篆书在用笔转折处不能及时调整笔锋,所以有时候出现了侧锋用笔。
而且有的长笔画由于写的时候有些犹豫,不能果断下笔,所以不像字帖上那么流畅、舒展。 我希望在以后篆书的的书写过程中,我可以及时克服以上的缺陷,使自己可以创作出更加完善的作品,不管是在用笔用墨上,还是在章法结构上,都可以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来一石.吴均书与朱元思书[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7. [2]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江吟.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4]何海林.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四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