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作品全集】作家张贤亮去世 曾因长诗《大风歌》被打为右派
2014年9月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1936年出生,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作品《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
在写作上突破若干禁区
张贤亮的父亲曾留学美国,后为国民政府官僚,1949年被关押,后死于狱中。1936年12月张贤亮出生于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前夕,随家人逃离,幸免于难。1954年,18岁的张贤亮从北京的高中肄业,前往宁夏贺兰县插队,不久任宁夏省委干部文化学校教员。
张贤亮14岁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打为右派,接受劳改、管制、监禁达22年,其间曾外逃流浪,1979年9月获平反。
1980年任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重新执笔;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1992年在宁夏银川市郊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现为其董事长。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张贤亮率先突破了若干禁区,例如描写性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的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总结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作为一个作家,通过创办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张贤亮积累了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论断,以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证明了文化在科学技术之后也是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另一类范例。
在北大国际MBA论坛上,张贤亮应邀发表《西部企业管理秘笈》的讲演,介绍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的投资环境中如何管理企业的经验。1997年张贤亮发表了20万字的长篇文学性政论散文《小说中国》,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劳者有其资”,“为资本主义平反”和私有财产社会化的论点,首次大胆地提出“私有制万岁”,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我国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自2010年初开始,张贤亮先生以个人名义每年捐赠150万至180万元对宁夏贫困的患者实施“救生行动”。近年来,救助患者达到百余人次,他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在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反响。
青年经历决定他的精神气质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
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应该注意他的精神气质。
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应注意到他的青年时期的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之后因《大风歌》落难,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愤激、悲怆的孤独感。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毕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正是上述种种因素。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稿件综合凤凰网、《扬子晚报》等)
记者昨晚十点多从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立志处了解到,昨晚9点他在凤凰网上得知张贤亮离世的消息,马上用短信告知贾平凹。贾平凹很快回复说,“不太可能,再核实一下”。不光是贾平凹在听完消息有这样的反应,昨天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和吃惊。
王立志随即拨通了张贤亮的助理牛尔惠的电话,证实了这个噩耗。“我把电话打过去的时候,牛尔惠说他正在殡仪馆处理后事。”王立志说,“张贤亮先生是当天下午2点在银川病逝的,我也请他转达平凹先生和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对张贤亮先生的悼念。”
据悉,贾平凹和张贤亮两人交情很深,4年前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时,张贤亮也曾发来贺信。牛尔惠已经表示会将张贤亮先生悼念仪式的流程发过来,如果时间允许,贾平凹会去参加悼念。
高建群 世界在这一刻黑暗
作家高建群和张贤亮是挚友,昨晚面对记者时他十分悲痛。高建群说,“我最好的朋友和兄长贤亮先生去世了,我在第一时间献上深深的哀悼。世界在这一刻一片黑暗!”他表示如果有必要,自己准备启程银川去亲自吊唁张贤亮。最后高建群很痛心地感叹说,“我的三位好朋友,先是路遥,再是王昌耀,再是张贤亮,他们都走了。”
安黎 希望他的作品化为恒星
著名作家、柳青文学奖得主安黎惊悉噩耗后非常意外,也十分伤感。他告诉记者,张贤亮早期的作品,深沉厚重,自成一格,不但影响了一代文学青年,而且在社会的思想解放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后他感叹说,“作家是人,都有生命终结之时。生命宛若流星,无可挽留,只希望张贤亮的作品能化为暗夜里的恒星,继续发光闪烁。”(记者 肖雪)
他的《大风歌》
就发表在《延河》上
昨晚,著名作家、《小说评论》杂志编辑、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邢小利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其实张贤亮和陕西渊源颇深。“他早期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延河》上,长诗《大风歌》就是发表在1957年第七期的《延河》上,当时很快在全国读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这首诗歌在今天读起来,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豪情。”
邢小利认为,张贤亮是西部作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是新时期创作活跃、有思想深度、有艺术创新的作家之一,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张贤亮是上世纪50年代的前锋作家,是知识分子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写苦难的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丰富和美好。
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张贤亮的文学仍傲人地走在前面。”听到这位作家去世的消息后,邢小利表示非常遗憾,“这是我们国家文学的重大损失,现在像他这样真正的知识分子已经很少了。”(记者 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