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角峥嵘是什么意思 王建军:头角峥嵘 造得一手好桥

2019-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建军,男,中共党员,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广西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首届"广西杰出工程师","2015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7年"广西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他一直致力于公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施工和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28项.现专注于路桥信息化建设研究.头角峥嵘是什么意思 王建军:头角峥嵘 造得一手好桥七月的广西往往

王建军,男,中共党员,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广西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首届"广西杰出工程师","2015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7年"广西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他一直致力于公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施工和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28项。现专注于路桥信息化建设研究。

头角峥嵘是什么意思 王建军:头角峥嵘 造得一手好桥

七月的广西往往是比别的时候热得更过分些,而2010年7月的广西在王建军眼里定是怎么看都是更可爱些的!

两年间,尽管他也常常往返于广州南宁,但这短短的路程却也总是让他觉得差了些什么。这一次,他再踏上这班返程的列车,到达这片熟悉的土地时,着实的踏实感让他顿觉心安。

头角峥嵘是什么意思 王建军:头角峥嵘 造得一手好桥

"这次不走了……"王建军终于决定扎根故里,干一番事业,安居乐业。

2008年工学博士毕业的他去了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广州市),作为院里唯一的结构工程博士参与港珠澳大桥建造前期的科研工作;2010年他重回广西,于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路桥")深入拱桥建设基层实践,开始了他真正的人生"跨越"之旅。

头角峥嵘是什么意思 王建军:头角峥嵘 造得一手好桥

2010年,越南岘港的龙桥;2011年,四川泸州合江长江一桥;2012年,广西白沙星光立交……

奋战在拱桥建设及技术创新一线的他参与科研攻关"500m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核心技术"、组建广西路桥技术与信息分公司、主持编制多项国家级工法及专利……

在广西路桥这个拱桥施工建设世界领先的平台上,他一路成长着……

▍"如果有机会,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1997年,王建军进入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在校期间,王建军本没有想着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有些事情或许就是冥冥中注定的,顺理成章的"事与愿违"说不定也是一种际遇。

"我们这个专业当时叫交通土建,通称路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也想着先出来工作,就算想读书也是工作之后再考虑的事情……"但是本科毕业之际,他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优异而被保送就读研究生。

2001年9月,他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重回学校。他也没想到,这书一读起来就读到底了。

"直到硕士毕业论文阶段,我才懂得有些学问一旦深入进去就会对你产生吸引力……"于是,2004年,王建军带着对学术的执着和老师的期待,领着每月200块钱的补助,顶着一个适婚年龄男生应有的生活压力,开始了他的博士研究生生活……

"读博士期间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一个是学术突破上的压力,另一个是已经谈恋爱了,也要成家了,经济上有了压力,不像以前自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王建军回忆起读博期间生活,觉得很对不起妻子,眼神中满是愧疚和感激。矛盾与选择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讨厌鬼,我们徘徊犹豫却也不得不做决定,有得有失方是人生常态,而王建军是幸运的,有爱人的默默陪伴和支持。

"值得吗?学到了什么?"

"本科阶段我有幸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秦荣教授是专业领域的权威,博士后导师郑皆连院士是拱桥领域的泰斗,像到达他们这样学术层次的人,不说具体研究什么,获得的成果和荣誉有哪些,仅仅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风范和魅力,就会让你觉得如果有机会,你就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王建军说这句话的时候,语调上扬,分明是尊敬,是崇拜,是向往……

看,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多迷人。

▍"学了知识,就要做到学以致用……"

2008年,王建军学生生涯刚刚结束,就被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性工程所吸引,毅然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来到广州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任职。

"这是我们大显身手的一个好地方,去了以后我们那个阶段是搞前期的科研工作,当时很希望在完成前期科研任务后能够参与到实际工程建设中去的,我心里面就想我们学了知识,就要学以致用,我十分渴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向知行合一的境界努力……"王建军认为自己更偏向于应用型,回忆起当时没能深入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一线,依旧很是遗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王建军的话来解读大概就是:"我们做技术的,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有基层工地经验的积累。如果对施工一线都不了解,缺乏对基层工作的认知,怎么可能把科研工作跟落地工作结合好?"

两年后,完成手头的工作,王建军下定决心:到基层建设一线去,从头来过!

看,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多酷!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2010年的盛夏,王建军回到广西,进入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当时广西对人才引进并没有太多的福利政策,即使是博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王建军就从普通职员做起。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回到广西的前三年王建军都是在项目工地上度过的。

"工地上,哪个项目最让您难忘?"

"合江长江一桥",王建军脱口而出,"当时一般大跨拱桥的跨径是在200~300m这个区间,当时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第一次突破500m跨度,这个难度确实很大。幸运的是我们项目专家顾问和科研技术团队是由郑皆连院士带领的,这是一位几乎把自己一辈子都奉献给我们公路桥梁尤其是拱桥建设的"倔老头"。

这个项目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郑皆连院士务实求真、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的风格,深深地影响和改造了我的学术态度、工作风格和人生观念……"

建成后的四川合江长江一桥

合江长江一桥又名波司登大桥,是四川省泸州市境内一座跨长江的高速公路桥梁,也是成渝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泸渝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建成时为世界跨度最大钢管混凝土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保证混凝土在钢管中的密实度,避免脱空现象,这样才能为拱桥建成后使用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怎么才能使混凝土与钢管连接得更紧密呢?王建军及所在团队在郑院士的指导下展开了技术攻关,研发了"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管内混凝土真空辅助灌注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将钢管及流态混凝土中的空气排除,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该技术有效支撑了合江长江一桥的成功建设并节约费用2636万元,之后推广应用于云桂高速铁路南盘江特大桥、广西贵港郁江特大桥和广西六钦高速公路钦江特大桥等工程建设,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到他们当中去,才能了解他们的诉求……"

三年的工地基层生活对王建军来说是一个知识结构构建和管理能力积累的重要过程。

"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只是我们的社会分工不同。把桥梁一手做出来的是民工队伍,他们是普通人,有他们的工作职责,也有自己的诉求,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工作,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次,王建军带领民工队在做一项工作,在下班的时候还差一点就能完成了,于是王建军就要求可不可以完成了再下班。这一请求被"无情"地忽视,王建军好不尴尬。

原来,工地上民工队吃饭都是有一个统一的时间的,去晚了可能就真的饭都没得吃了,而且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没饭吃怎么能行?

王建军了解情况之后,尽可能做好工作安排和衔接,避免让大家加班,要求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做到后勤有保障,任务能完成,民工无怨言。王建军意识到群众基础是靠积累的,能跟民工打成一片也是管理的一种提升,他还经常跟民工兄弟们一起聚聚餐,增进与民工兄弟们的感情。感情的融洽带来了下一步工作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就是这么简单,加班有加班餐,该有的待遇和权利你给到,人家就乐意跟你干……"就这样,初入工地的"王博士"学习着,感受着,融入着,很快就和工地的基层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当时工地上的生活还比较单调,娱乐活动较少,工作结束后晚上和大家一起打打球,坐下来喝顿酒,聊聊天最是惬意。"王建军面露怀念的微笑,仿佛回到了在工地上的每个夜晚……

看,懂得感同身受的人,多接地气!

据王建军介绍,现在广西路桥很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在每个项目部都建设有自己的体育设施,下了班同事们一起打打球,促进感情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正是这样亲和的性子让他顺利实现了从技术人员到管理者的转变,且做得游刃有余。"王总每天的工作都是满的,但是他好像不会累一样,总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采访因突然的检查工作而推迟,接待人员跟我们说起了他的工作状态。

▍"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BIM技术应运而生……"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科技攻关和落地应用的重点。广西路桥是区内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标杆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对技术的创新需求也会不断加大,并不断加大投入支持技术的革新。在此背景下,王建军带领团队于2016年成立了独立的技术中心办公室,专职负责公司的科研管理和攻关工作;2018年发展成立了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与信息分公司,组建了结构、岩土、材料、信息化四大科研团队,整合了试验检测资源;2019年成功申报认定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以打造BIM技术为核心、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并引领交通建设行业BIM技术创新发展,致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王建军就信息化BIM技术及应用进行宣贯

"建筑"是一个过程,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协调、互动、合作,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每一个阶段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会和预期有所偏差,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在工程前期的设计阶段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并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集成管理,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工程前期,从而显著提高工程效率、大量减少风险。

王建军(右三)带队到平南三桥BIM展厅及监控中心实地了解项目BIM技术应用及信息化监系统控运行情况

"虽然说我们的信息化中心是在2018年才成立,但是我们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了,培养我们自己的科研人才,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心团队专业配备及知识结构齐全,现有研发员10名、工程师14名、BIM建模及应用人员10名,其中博士2人,硕士5人。

中心下设BIM技术产学研联盟基地,联盟成员有广西大学、广西科大、广西交职院、广西华蓝以及上海同筑,BIM技术相关人员200余人,并承担多项课题。

看,专注技术创新的人,多有魅力!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王建军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施工和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尤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尤其是王建军作为广西交通科技项目"500 m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核心技术"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负责的"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管内混凝土真空辅助灌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向更大跨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获201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作为课题负责人,依托广西南宁市凤凰岭-高速环路立交桥项目开展"广西城市立交桥施工过程风险识别与评估"项目研究,并进一步将理论应用于广西南宁凤凰岭高速-环路立交桥和五象-友谊立交桥,实现了理论对实际工程的指导,取得良好效果,2017年12月该课题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验收,王建军为课题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2018年3月带领团队组建了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与信息分公司,下设信息化中心。中心宗旨是将广西路桥打造成为公路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行业标杆,面向工程项目管理需求,打造以BIM技术为核心、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并引领交通建设行业BIM技术创新发展。

目前承担了省部级BIM课题4项,主编BIM地方标准3项。2016年成功完成交通厅课题"BIM技术在施工方案设计及管理中应用",同时在内部课题"基于BIM技术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管理"中申报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2018年完成BIM技术服务项目30项,申请并授理BIM技术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参加BIM大赛并获奖10项。

王建军还在工业化建造(预制装配化建设)、新材料及新装备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28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5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