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小品】《荆轲刺秦王》 和 《英雄》之比较?
本来不想说什么,想到陈凯歌,还是来罗嗦两句。 首先,说说片子的价值观吧,虽然艺术这事价值观可以是开放的个人的,也可以不用从人类史上政治正确,但是像英雄这样跪舔的弘扬民族大义高于人性…为求统一暴力杀戮…并且将之正义化合法化,这本来就已经够扯了,更扯的是片名英雄指的是谁?秦王?还是刺客?两者显然都不是,但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讴歌秦王的大局观,残剑的识时务,无名的被策反。
这已经构成历史常识的错乱,历史本可以当做中性的材料来演绎,但演成这个样子,艺术水准已成红光亮级别。
再看刺秦,不用多说,陈凯歌对人性的尊重,或者说已经超出人性刻画探索的小格局而转为人伦探讨,个人在历史中的挣扎,人性的颠覆,价值观的混乱矛盾,都为片子提供了不少张力。片中杀吕不韦为弑父,不杀为不忠…跟赵女走是不忠先君,不跟她走是不忠内心…为统一征战是为百姓,活埋孩童也是为正义…,到这里秦王人性已经迷失在权力统治中,此为一层。
第二层是赵女的价值观转变,由支持秦王,相信秦王用非正义的手段可以实现正义,到看清残酷的真相,转而站到刺客荆轲代表的人性正义一方。
第三层是荆轲,也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物,面上讲,荆轲同意刺秦甚至献上樊无期人头为代价,这已经反人性,小我和大我又一次像在秦王身上那样二元对立地出现在了荆轲身上,荆轲经历了不再杀人的脱悟,却又不得不要以刺杀来结束战乱,荆轲的选择留给我们一个复杂的答案,所以在最后,秦王不明白荆轲在笑什么。
荆轲笑秦王终不能以非正义实现正义,更是在笑人性永远不能大写,在历史的车轮里,人性是破碎的,有的只是个人的价值观,统治者的和百姓的矛盾价值观中,折磨着荆轲的,一直都是未解的命题。但也可以理解为荆轲是满意的笑容,满意自己在人生最后明白了秦王必须死。
到这里,刺秦已经完胜英雄几个来回。还且不说刺秦并非普通历史剧,其影射不用多说,凭这片子上映的年份,也还联想到一些中国的现状。手笔上,又比英雄大了好多个格局环宇。 英雄本质上属于商业娱乐片,而刺秦不仅是历史剧,更是艺术作品,构思的层次,价值观的输出,人物的丰满程度… 好了,说到这里已经能证明谁好谁坏,不过注意哦,到这个时候我都还没说专业的话,也就是审美逻辑,也就是艺术表达,也就是形象塑造,也就是舞美灯光镜头台词和表演…如果加上这些,英雄恐怕就不怎么英雄了,而刺秦是可以传世的。
容我睡饱了再表 ——————————————————————
好了,直接了当的说审美和艺术更有说服力一点。话说笔墨当随时代,历史人物和历史本貌我们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整个电影只能当成一个情境和一个舞台,在这个所指下再来谈能指可能会恰当一点。 先说美术 英雄里的美术通俗易赏,几乎是唯美的,秦箭,长袍,刀剑,场景(说到场景,挺那个的,英雄的场景是沿用的刺秦的场景,也就是秦皇宫,位于浙江横店。
当初是陈凯歌为拍刺秦所搭建的大型古建筑群),特效,皆是组织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审美语境,这样的美术用来拍武侠本无可厚非,有一点古龙的意味。
可惜美轮美奂地描写江湖可以,描写历史也罢,如果牵扯到政治,那必将是错乱的,残剑在写下天下二字的时候错乱就开始了,并且席卷了之前的铺陈。也就是说,美术方面档次是很低的,因为用错了地方,跟技术无关,在于媒介的准确性。
并且有粉饰太平之嫌。 刺秦的美术俨然是写实的,秦皇宫的宏伟,燕国街头的异域,人物的扮相,着装的质感皆有古风,入情入境,用来带入历史情境再合适不过,不似今日光鲜整洁,却是另一番高明。让观众觉得七国五百年征战的疆场尘土仿佛透过屏幕扑面而来,也是导演铺设的乱世视觉。
再谈表演, 英雄里演员素质毋庸置疑,都是一线好演员,秦王威仪庄重,睿智风度,样板戏里的杨子荣,红光亮里的高大全,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出现这样简单的人物也无不可,至于立体丰满嘛…啧啧…实在脸谱化。刺客无名便不止脸谱化了,几乎面瘫全剧,我说的是面瘫噢可不是冷酷,几乎全无表演可言,其他二位刺客均表现平平,勉强当时装偶像剧来满足观众庸俗审美。
章子怡演得卖力,有力度,可惜剧本人物也太单薄,算是全片最佳。总的说来表演并无亮点,有如看电视连续剧的观感,跟艺术不沾边。
刺秦里的人物几乎一人一格,秦王的卑鄙猥琐却胸有韬略,神经质被李雪健演绎得无可复制,彻底颠覆了脸谱化的习惯性认知膜拜,使得全片神采迥然,关于陌生化的观看和表演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荆轲表演一般,甚至低于我的期望,伦理的挣扎作为了隐线埋在了叙事中,对表演略有压制。值得一提的是吕不韦这个角色陈凯歌本人演得不错,老谋深算和野心勃勃都体现在他拍秦王的脸说,我要你做天下的王!
这里的表演显然是现代化的,有一点从整个片子表演体系里脱离出来的感觉,感觉人性在弑父戏中从导演本身的表演上跳了出来。另外,整个戏的表演风格也是戏曲化或者是舞台剧化的,有的词更接近唱,而不是说,感染力更佳。
需要注意的细节是,片中人物较多,而小人物更是吹毛求疵,例如秦舞阳吓得泪流满面的镜头,例如侏儒的官员,乖张的狱寺,麻木的行刑人,觉醒的樊无期…不多类举,只看太子丹把懦弱演到什么程度,不是通过叙事描写,也不是动作表情,而是声音,仔细留意太子丹的发声和秦王的咆哮便能分辨懦弱的善者和卑鄙的强者。
巩俐演得沉稳不多说,没有更好发挥。王志文刻画的嫪毐普普通通,没有出乎意料,却也是一流演技加了入戏三分。
先到这……………眼睛睁不开了 ——————————————————————————————————
今天就着这个版面聊聊陈凯歌之后的片子到底烂在哪里。反正没几个人看,权当自说自话。 不说人,片子的质量的确大不如前,我想跟时代无关,跟个人堕落也无关。在今天,不管通俗还是艰深的艺术,仍有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工作者,他们仍顶着时代的浮躁在做自我完善和艺术输出。
为什么说和个人堕落也无关呢,因为看陈凯歌的电影总觉得他诚意满满,想说一些他自己心里的因为所以, 本质上和一般吸引眼球的三俗片子还是区别很大,如《搜索》里对前网络时代症候的描述也是中国第一人,后来有了顾长卫的微爱都是后后网络时代了。
嗅觉还是在的,也并不俗气。娱乐一点的电影《赵氏孤儿》中陈的掌控力也是中国一流,那还是一零年前的事。 我们排除没看懂的观众(也就是没有完全接收到电影信息,比如有人看完断背山说真难看,俩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搞在一起了~),以及有偏见的人(总拿着无极,或者只看过霸王和无极的),这类属于观影量不足但又成败论人格的方式全盘否定。
排除这些,我们看到陈的片子其实没有那么烂得想吐。
突然打开知乎,因为重看了《刺秦》。想再说几句。想说一个桥段的细节,这个细节是隐藏的,属于剧本情节逻辑的细节,比较容易忽略,所以随口提一下。
这个逻辑在“秦王弑父”的桥段,也在一些陈凯歌其它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妖猫传》里空海去向卖瓜翁请教“猫和幻术”。
简单说来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吕不韦在秦王于祖庙召见他的时候是否确定秦王决心要杀他?”以及“秦王是在和吕不韦谈判还是已经决意弑父?”
答案是他们俩都知道最后结果是“吕不韦非死不可”。因为:一,吕一开头就答“吕不韦当然知罪”。二,吕说“如果我不是你的父亲,为什么要杀我,还是在祖庙”。三,“天下不定,你就没有父亲了吗”,吕不韦求死。再看秦王,全是演习,这段可谓“戏中戏”。开始是演不相信吕不韦是自己父亲,后来演不杀吕不韦,只要吕不韦昭告天下自己不是秦王父,其实是想利用吕不韦为他统一天下。后来再演吕不韦上吊后的悲痛。
我们开始分析
第一,为什么说秦王早已决定要杀吕不韦呢?答案几乎是戏外的常识,但容易被观影惯性忽略。这个常识是:如果不杀吕不韦,他就做不了秦王!他就成了嫪毐嘴里的“谋反”。而只要吕不韦活着,对他就是个威胁,所以,杀吕不韦是早晚的事。这件事的决定不发生在祖庙,而在祖庙之前,在大政宫就决定了,所以祖庙是“戏中戏”。
第二,为什么说吕不韦早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呢?答案是,吕不韦首先知道上述利害关系,自己活着对秦王只有威胁,除非自己死了,否则,秘密要么被自己抖落出去,要么被别人,死,是最可靠的方法。其次,吕不韦的台词句句逼迫秦王承认自己是秦王之父,这就等于逼迫秦王弑父,这里或许谈不上逼迫,因为秦王早已决定要杀吕,秦王会甘愿以后听命于吕吗,不会,前面攻打韩国的戏就说明秦王想自己做主,“罢了吕先生的相”。
所以,秦王和吕之间,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力,这个权力,就必然不是父亲,而是弑父的儿子。吕不韦来之前就看透了,所以索性求死。
第三,这个是细节了,秦王看到吕不韦上吊,慌忙跑过去,其中摔倒两次,其实可以说是故意的,这样吕不韦才能成功上吊。还有,秦王最后抱着吕不韦的腿,力度是往下拉扯,不是往上营救。最后,他还诛灭九族。他最后喊的那一声“父亲”,有感激之情,而不是悲叹。
好了,我再也不更新了,这片子看过太多次了,细节是说不完的,它是陈凯歌精雕细琢的片子。这是比《霸王别姬》好太多的片子,我这么说你们随便喷吧!另外,我觉得黑泽明的美学抬高不了多少这片子的价值,抽掉了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