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与印度关系】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关系如何?双方存在矛盾吗?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最东端,是仅次于巴基斯坦的南亚第二大伊斯兰国家。
从地缘的角度看,孟加拉被纳入伊斯兰文明,这颇有些不合情理。因为孟加拉与伊斯兰各国的地缘关系非常疏远,而且其国土被印度三面包夹,连人种和语言,都跟印度系出同源,按说这样的国家,完全应该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怎么就和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伊斯兰融为一体了呢?
关于这一点,云石君在这里做个简要的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孟加拉的基本面:
孟加拉国处在恒河跟布拉马普特拉河(即雅鲁藏布江的南亚部分)下游,国土面积近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6亿。
因为孟加拉主体核心区,是两大河的入海口三角洲平原地带,所以天然适合农耕。而且,其国土之南便是浩瀚的印度洋,这样的便利条件,又让可以便利的承接外部海洋文明的辐射。这样的优越地理条件,使该地成为农耕时代次大陆最富庶的板块。
可就是这样一块沃土,却没有被印度文明吸纳,反而被伊斯兰融合。这是为何?
其实最早时候,孟加拉也在印度文明体系下,只是随着伊斯兰文明崛起。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伊斯兰文明大举东进,中亚游牧部落纷纷被其纳入麾下。在这之后,伊斯兰化的突厥游牧势力又多次跨过兴都库什山脉,向南亚拓展,并消灭当地的印度本土政权,在这里先后打造出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一连串伊斯兰国家。
取得政治优势后,伊斯兰教也开始积极在南亚扩张。
不过印度文明毕竟底蕴深厚,体量巨大,突厥人虽然有政治优势,但想在文明体系上,用伊斯兰将原生的印度文明彻底替换,还是力有不逮。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地缘板块,它还是取得了优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南亚排名二、三位的两大地缘板块——西面的印度河板块(巴基斯坦)和东面的恒河三角洲(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很好理解。这里与中亚隔兴都库什山脉相望,是南亚与伊斯兰世界地缘关系最近的地区。再加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大平原之间,又有一个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阻断了恒河流域印度文明对印度河流域的辐射,久而久之,伊斯兰文明后来居上,在印度河流域取得优势,实现了对印度文明的替换。
可孟加拉不一样。此地与中东的地缘关系十分疏离,而且恒河由西向东,从印度直入孟加拉,最后流入印度洋,是印度文明核心区——恒河平原与孟加拉板块之间的天然交流通道,从这个角度看,孟加拉完全应该被印度文明牢牢把控,没道理也成为伊斯兰的一部分。
但事实就是,伊斯兰清除了当地的印度文明影响,完成了对孟加拉的同化。
这又是为何?
这其实与次大陆东部的地缘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地缘格局上看,孟加拉所处的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是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区。仅西面一个方向,可以承接来自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的辐射。至于东、北两个方向,虽然也跟印度领土相连,但它所连接的,却是印度文明体系中,最边缘,最封闭落后,也是影响力最为薄弱的东北邦内陆地区。
印度东北地区非但极端贫穷落后,而且跟恒河本部的地缘关系比孟加拉还要疏离的多;此外,印度东北地区与东亚大范围接壤,受汉藏文明乃至缅甸的影响较大,印度文明在该板块的影响力非常微弱,时至今日依旧是整个印度版图内,分离主义倾向最强的板块。这种地方,别被以孟加拉为根据地的伊斯兰文明,或者来自东亚的汉藏文明体系融合掉,就已经不错了,哪还有能力辐射孟加拉?
而回看孟加拉西境,虽则跟印度大范围接壤,但承接印度文明的地缘通道却十分狭窄。
位于孟加拉国西南边界之外的,是印属西孟加拉邦的主题板块——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东恒河三角洲,而西孟的更西方,便是德干高原。
地缘格局上,恒河在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受德干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双面包夹,所以在上中游地区均呈东西走向,直至流经此处,已出了德干高原的范围,恒河才能够向南转向,最终流入印度洋中的孟加拉湾。
德干高原也是印度的边缘板块,地缘影响力不强,它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恒河平原的朝孟加拉投射地缘影响力的能力,恒河行至此处,河道自西向南出现大转折,这也使得恒河三角洲脱离了恒河平原的东西向地缘主轴,进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地缘上的相对独立,使西孟加拉邦在人文特质方面也跟恒河平原出现一定的偏差,该地的主体民族跟孟加拉国一样,都是孟加拉族人。
在恒河三角洲中央部分被伊斯兰化后,地处三角洲西端的印属西孟,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伊斯兰的影响。
不过印度文明毕竟是南亚主体文明体系,虽然因为地缘结构限制,以恒河平原为根基的印度文明,不足以覆盖整个恒河三角洲,但对与自己距离最近的三角洲西部,印度文明靠着体量的优势,依然保住了在当地的优势地位,并将其留在自己势力范围内,成为印度所辖的西孟邦。
不过西孟被印度吸纳,是不符合正常的地缘逻辑的。因为在地缘结构上,西孟其实是整个孟加拉板块的一部分。所以,印度文明虽然靠着体量的优势保住此地,但影响已经比较微弱,能确保这里不被以孟加拉国为核心的伊斯兰文明同化,就已经相当不错二流。再想以西孟为核心,去跟孟加拉国本土的伊斯兰文明竞争,实在力有不逮。
既然西孟不具备成为根据地的条件。印度文明再想进入孟加拉,就只剩下夹在喜马拉雅与德干高原之间的恒河河谷这条唯一的战略通道。这种通道的狭隘,甚至对恒河本部控制自家的东北邦,都构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想单凭这条通道,便压制占据恒河三角洲主体部分的孟加拉国,几乎不大可能。
相对独立的地缘格局,加上孟加拉板块本身也相当不错的地缘实力,削弱了恒河平原对其的掌控,而以恒河平原为核心的印度文明,在向孟加拉扩散过程中,也因此受到强势阻击,影响力大幅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当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在次大陆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时,孟加拉这种边缘板块,反而比作为印度文明大本营恒河平原,更加容易接受。
而阿拉伯人的到来,也强化了孟加拉的伊斯兰化倾向。伊斯兰文明向南亚渗透,主要有两条路径:陆上,由突厥系游牧武装,从次大陆西北带入,而海上,则是由阿拉伯商人引来。
中世纪后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解体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落,北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阿拉伯商人泛舟东进,控制了北印度洋航线,并以此为渠道,将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东方。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纪人类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文明规模,还是发达程度,都强国当时的印度文明。再加上印度文明自古以来就缺乏凝聚力,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因此无力像古代中国那样,将外来文明隔离在国门之外。
当然,阿拉伯人无力在整体上实现伊斯兰对印度本土文明的替换。不过在某些特殊的地点,他们依然取得了一定的相对优势:比如在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带,阿拉伯商人就占据了好些港口据点,而在临海的孟加拉板块,鉴于其本身地缘条件十分便利,再加上板块富庶,恒河又是向南亚次大陆渗透的绝佳地缘通道,这样的风水宝地,阿拉伯商人当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当然,以阿拉伯商人的势力,想政治上掌控孟加拉,那是不可能的。但阿拉伯商人控制了海上贸易,在经济层面优势明显。在经济的带动下,它们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也在当地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当地人的加入,这又为伊斯兰在孟加拉地区的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英国人的进入,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伊斯兰在孟加拉地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帮助。
英国之所以能占领印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文明发展水平,远在印度本土文明势力之上。但就地缘关系而言,本土远在西北欧的英国,跟南亚次大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地缘关系的极端疏离,大幅削弱了英国在文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优势,虽然它能够凭着坚船利炮,击败印度土著反抗势力,但如果想要凭一己之力,实现对南亚的持续稳定占领,这个对英国人来说依然是力有不逮的。
面对这种困境,以夷制夷,就成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过程中,一种高性价比的统治方式。
当然,以夷制夷也是要有选择的,英国人如果不想养虎为患,当然不会去扶植印度教这个次大陆上最强的主体文明体系;而伊斯兰教、锡克教此类次大陆上的少数教派,就成为英国人的最佳选择。
得到大英帝国的认可后,伊斯兰文明即便是在英国殖民时期,仍然获得了远超印度文明的地位和资源,具体到孟加拉,便是这一板块的伊斯兰文明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最终实现了对这里原有印度文明的整体替换。
在南亚次大陆各地缘板块中,孟加拉的地缘实力仅次于恒河平原和印度河流域,而且地缘格局相对独立,这种天然的优势,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国这三个强势外来势力,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对当地伊斯兰文明的刻意扶持,这一连串的因素,导致孟加拉当地的文明体系彻底转向,生生从印度文明体系中被割裂出来,转为伊斯兰的势力范围。
孟加拉在文明体系层面的伊斯兰化,最终也反映到地缘政治格局中。二战后,英国退出印度,临走前,英国以宗教为标准,在次大陆推行印巴分治,孟加拉因为与巴基斯坦同样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在政治上被并为一国,孟加拉也就成为所谓的东巴基斯坦。
英国此举之目的,无非是想对印度有所遏制。而印度对这种划分也当然不会满意。英国退出不久,印巴之间便接连爆发了三次战争。而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大获全胜,击败巴军,攻占了东巴基斯坦。然后,在印度的操控下,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全新的孟加拉国。
只不过,看到这里,大家不免有个疑惑:既然印度已经占领了东巴基斯坦,为何还要让它独立,趁机把它并为己有不是更好?难道印度真的不想要孟加拉这块昔日故土?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印度一向自视为南亚次大陆的天然主宰,对孟加拉这块南亚第三大地缘板块,印度又岂能不垂涎三尺?只不过,印度虽然有意吞并孟加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以至于最后权衡利弊,不得不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