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的房颤门诊 (图)马长生:房颤治疗的三个误区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我国现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达3350万,预计到2060年将增加2倍."40岁及以上

导读: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我国现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达3350万,预计到2060年将增加2倍。

"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出现心跳加速,节律紊乱,并伴有胸闷等不适感受时,那可要警惕了,很可能是发生了房颤。"

9月22日下午,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轨和心血管专业服务平台"心在线"联合发起的"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二期活动——走进安贞医院房产中心如期举办。马长生主任率领房颤中心的专家团队对房颤的危害、治疗、预防进行了解读。

房颤的危害

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马长生主任将之形容为是"高大上"的疾病。"高指的是患病率高,我国现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达3350万,预计到2060年将增加2倍;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趋势。"

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形成血栓和栓塞。马长生主任介绍,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其次,房颤患者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过快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

房颤治疗"三对策"

对策一:抗凝治疗。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对策二:心室率控制。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为治标之策。

对策三:转复并维持窦率。马主任特别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维持窦性心律上的效果有限,治疗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非消除房颤,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导管消融是根治房颤的方式,国际指南中提出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选择,即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接受导管消融。而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低于阵发性房颤,也是房颤治疗的难点。作为国内首例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医院,安贞医院摸索出一套"2C3L"术式,手术长期成功率稳定可靠,并易于推广,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房颤治疗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阿司匹林预防卒中。马主任表示,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而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收益,因为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

误区二:吃药就能吃好。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比例不足50%,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很多见,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此外,马主任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规范也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很多不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却在长期服用。

误区三:轻易放弃节律控制。马主任举出了最常见几种错误观念,"我房颤十几年了,不能恢复正常心跳了。""我房颤症状不明显,不用做手术了。""我有心衰,导管消融效果可能不好。""我都80岁了,做手术风险多大啊。"

房颤也可预防

与高血脂症、冠心病级疾病相似,房颤也可以预防。

房颤中心杜昕教授表示,房颤的发病除了和年龄增长有关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缺乏运动、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等都是房颤发生的基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等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将房颤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生活中,戒烟、限酒、低盐、减重、加强运动等,都是护心的好习惯。

当出现心悸、气短、头晕、黑曚等疑似房颤的症状,摸脉搏"时快时慢"、"没有规律"或"有时摸得到,有时摸不到"等异常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

但房颤中心董建增教授指出,我国房颤卒中预防面临挑战。我国抗凝药物应用率和抗凝治疗达标率都远低于国际水平。我国房颤患者中仅有0.03%接受了导管消融,0.0001%的患者接受了左心耳封堵术,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为10%,因此面临挑战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