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马贼电影下载】田壮壮:4K修复版《盗马贼》令人"惊艳"
时隔32年《盗马贼》再度"首发",导演田壮壮现场揭秘幕后故事
4月13日上午10点,田壮壮导演的经典作品《盗马贼》4K数字修复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发式,现场五百位观众见证了这部焕然一新的作品,并现场聆听了田壮壮导演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电影史专家李镇的精彩对谈。
《盗马贼》是“第五代”导演田壮壮于1986年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探索片,问世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诗性的影像风格以及沉重的人文思索,为业界所瞩目。同时,也因为当年过于小众,市场反映惨淡,激发了评论界对这一作品的热烈讨论。
此次,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特展中,《盗马贼》修复版在“艺术探索”板块进行展映。这是国内第一次推出独立进行4K修复的经典电影,代表着国内电影修复的最高水平。同时,因为高帧率(48帧)修复技术的独特运用,尤其受到媒体和影迷的关注。
《盗马贼》这次亮相,得益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团队历时一年的精心修复,4K数字技术使影片画质分辨率大幅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画面的脏点也加重加多,在技术处理上要更加仔细,避免出现错误性修复,影响整体观赏性。
同时,在夜晚以及高亮度镜头中4K扫描下来的画面还会出现不规则的颗粒,严重影响影片效果,如果通过一般降噪方法去除,会丢失影片全局的颗粒感,违背"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人员要通过局部加减法,反复对颗粒进行去除和补充,以匹配原有颗粒。在修复测试阶段,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副馆长张小光等多次审看,并请馆里二级研究员陈墨和李迅现场指导修复,两位研究员对年青年修复技术人员的电影美学培训极大地提升了修复水平。
4K 48帧修复版《盗马贼》对比片
由于胶片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褪色情况,数字化后需要通过现代调色仪器调整以达到当初胶片配光后的颜色。为了尽可能完美呈现影片最初的色彩,资料馆请到了《盗马贼》的摄影师侯咏亲临调色机房配光调色,保证数字化修复后的影片最大程度上还原出原来胶片的效果。
修复团队还把4K48帧高帧率技术移植到电影《盗马贼》的修复环节,将影片原有的每秒钟24帧通过插帧计算提升到了每秒钟48帧,高帧率解决了影片的动态抖动缺失,并让画质更加细腻,且提高了影片的流畅性。
影片放映前,现场播放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的《盗马贼》幕后修复花絮和对比片。相较老胶片所普遍存在的褪色、抖动、划痕等现象,4K修复的数字画面堪称惊艳,光影色彩富有层次。而独特的48帧技术,更解决了原始胶片数字化后运动镜头出现抖动的问题,自然流畅,观影感觉极为舒适。
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对4K修复版《盗马贼》报以热烈掌声,而田壮壮也上台对中国电影修复团队给予特别感谢,称“画面修复得太惊艳了”。
在和李镇的对谈中,他回忆了当年创作的艰难过程,称拍摄这部影片,得到了当时不少活佛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对一些祭祀宗教场面,也对摄制组敞开拍摄,用他的话说,就是“幕后的故事,比电影中的故事更感人”。
《盗马贼》诞生后,曾得到了世界电影大师伊文思和贝托鲁奇的青睐。田壮壮讲起这段往事,也是颇为感慨。他说,自己和伊文思曾是一对忘年交,伊文思来华筹备《风的故事》期间,希望寻找一种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形态,曾多次观摩《盗马贼》,对影片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其推荐给《末代皇帝》的导演、时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贝托鲁奇。
非常遗憾的是,当贝托鲁奇看中这部影片,希望寄一个拷贝去参赛时,由于经费限制,田壮壮最终放弃了,实在有些遗憾。
谈到修复《盗马贼》时,田壮壮特别提到,80年代国内上映影片基本上是普通话版本,因此,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的拷贝与声底,均为普通话配音版。当年影片是有一个藏语版的,有一两个拷贝流转于国外,目前不知所踪。他希望,未来中国电影资料馆能把藏语版的声轨找回来,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
《盗马贼》诞生时,面对有人反映“看不懂”的问题,田壮壮回应说:“我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这句当年的“豪言壮语”,不乏年轻义气的成分,但也增添《盗马贼》的传奇性。在21世纪已经过了18年的今天,观众们通过观赏4K修复版的《盗马贼》,回味和欣赏艺术家超越性的艺术直觉和美学追求,田壮壮的"戏言"成真。
而4K修复正在助力田壮壮和他的艺术伙伴们,包括侯咏、赵非、霍建起、瞿小松等等,把这份艺术佳作以更完美的形式不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