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访著名词作家胡小石
胡小石出生于书香门弟,他的爷爷曾在洋务运动时被张之洞派到日本去留学,但是回国后被国民党暗杀了。他的外公曾经是山东省的高级法官,但是因为他爷爷的死,外公决定不再过问政治,带着他到扬州隐居。在胡小石懂事前,外公没让他出过家门一步。呆在深宅大院里的日子,是孤独而无趣的。不过好在外公的书对他是全部开放的,他索性在书中寻找乐趣。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看书于他来说成了一种消遣、一种爱好、一种习惯。上学以后,胡小石几乎天天都用买早点的钱去街口的小书店租书看,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竟然把那里的书看了个遍。怎么也没想到那时看的书,竟成了日后创作歌词的知识储备。
胡小石说,步入文艺界,那纯粹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在1957年那个特殊年代,他被发配到了北大荒。呆在哈尔滨时他闲来无事,便模仿黑管做了一个管子吹。当时省歌的一个指挥发现他吹得不错,邀他去剧院里玩。他到了剧院才发现,院里的几位领导早已摆出了面试的阵势,院长沙青当场拍板留下了他。
我写的歌,是在抒发一种大写的“爱”
说起胡小石写的歌,就不能不说起那首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那优美动人的歌词封存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胡小石说,《乌苏里船歌》是他41年前写的。那时候他想写一首歌颂家乡喜人变化的歌曲。在体验生活时,赫哲族人的可喜变化触动了他。解放前日本人大批大批地残害赫哲族人,令这个民族濒临灭绝。解放后,党对他们实行了民族保护,孩子生下就有补助,可以吃到商品救济粮,赫哲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切感染着他写下了《乌苏里船歌》。
在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忍不住问他,写了这么多动人的歌,有没有为家人写一首歌。胡小石听了,笑了,“这我倒没想过,不过我一直在用我写的歌去抒发一种大写的‘爱’。”胡小石的老伴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与小石几乎不聊家常,因为生存于我们来说太简单了。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他出去体验生活的见闻和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些国家大事。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的那种关心和热爱是深深地融入到了骨髓和血液中的。虽然我们什么都管不了,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用小石的笔来抒发我们的这种感情。”
什么都可以封锁,唯独对艺术的热爱无法封锁
胡小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支持他的老伴和两个孝顺的女儿。胡小石说,因为他深知文艺创作的艰辛,从小就对两个女儿实行了全面的文艺封锁。怎么也没想到小女儿考大学时竟然背着他偷偷报了中央戏剧学院。直到考试通知书来的那天,他才知道。他当时对女儿真是又气又急:“你胆子也太大了,中央戏剧学院那可是戏剧创作的最高学府,而且全省只招几个人!”那些天他还特地找了一本《文艺小百科》交给女儿:“半个月赶紧把它啃下来。”殊不知他书架上的书,女儿早就看了个遍,结果人家考了个全国第二名。
其实什么都可以封锁,唯独对艺术的热爱无法封锁,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在文革时耽搁了10年黄金般的创作时光。尽管他遭遇了种种不幸和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这一切依然无法令胡老放弃自己最热爱的事业。文革期间搞创作都是抄社论,全都是假大空的语言。因而80年代港台歌曲迅速地占领了市场,全国上下都是邓丽君。于是胡小石与歌曲《雪城》的曲作者就想找最严肃的题材写一首通俗歌曲。为了找写这首歌的感觉,他们专程到北京,在人民纪念碑下坐了一夜,终于写成了新歌《北京,你好》。据说这首歌是我国第一首严肃题材的通俗歌曲,在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这首歌从上万首歌曲中脱颖而出,夺得了金奖。
文革过后,胡小石的创作量一直很大,他说,他一直拼命地想把那逝去的10年补回来。直到今天,他63岁了,依然在创作歌词,而且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