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之死 史海微澜 唐宪宗之死的追究
在晚唐诸帝中,创造出“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然而这个颇得朝野人心的一代名君的结局,却是悲惨的,甚至在其惨遭不幸,且当时就已传闻纷纷的情况下,依然被当权集团们以“服食丹药暴毙”这一托辞,作为皇帝驾崩的理由,并将相关的方士柳泌、僧人大通予以杖杀,已告天下。
但宪宗之死的疑问,早在五代及北宋时期即已被史家们诘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的相关记述中,都直言了其被宦官陈弘志等所杀的传闻。而自明代王夫之以下直到今天,经过几代史家们的挖掘,一场由死者的几乎所有亲属们参与的政治谋杀,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与许多专制帝王的切身危机一样,唐宪宗中年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储位之争,作为情欲甚浓的帝王,唐宪宗一生与很多宫中女性有染,光是儿子就生了二十多个,但他们的生母大多数都是身份低贱的宫女,以致史料上竟然都没有留下这些诞下龙种的女人的姓氏。
唐宪宗的长子是与宫女纪氏所生的李宁,后封邓王;次子也是与另一个宫女(姓氏不载)所生的李恽,后封澧王;三子则是与贵妃郭氏所生的李宥,后封遂王。在唐宪宗的众多妃嫔中,贵妃郭氏因出身为名将郭子仪的孙女,而家族势力强大,在后宫中一贯强势,也因此与宪宗皇帝感情不睦,宪宗因此始终不立皇后。
古来帝王立储,无非是立嫡还是立长。要论立嫡,无疑首选郭贵妃所生的遂王李宥,但由于郭贵妃还不是皇后,因此存在着被宪宗驳斥的理由。要论立长,则应是纪美人所生的邓王李宁。在当时党附郭家的众多朝臣的反对声中,唐宪宗在心腹宰相李绛的支持下,力排众议,立长子、邓王李宁为皇太子。
可惜李宁没有福气,仅仅两年后即病逝,年仅十九岁。这下,刚刚平息的立储之争又开始了,这回宪宗依然出于压制郭氏家族的目的,想立更没有母系势力的澧王李恽,可惜这次的支持者更少,只有远在淮南的宦官首领吐突承璀鼎立支持。
而绝大多数朝臣、包括现在宫内的几个宦官首领都支持郭贵妃所生的遂王李恒(李宥已改名为李恒)。最终,宪宗不得不让步,准备让大臣崔群替澧王写让表,崔群竟当众反驳曰:“自古自己应当为太子的,才有承让之礼节;自己本就不该为太子的,何来承让之表?”,由此可见当时朝臣舆论之一边倒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唐宪宗不得不顺应朝议,宣布立郭贵妃之子李恒为太子。
七年后,唐宪宗由于热衷丹药,而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屡有患病辍朝之举。而这时的朝廷也去七年前大不相同,嚣张跋扈的宦官吐突承璀早已回归中枢,在其的鼓动下,支持太子的崔群等大臣纷纷被贬斥出去,此时的朝廷舆论已开始流传皇帝要改立太子,吐突承璀拥戴澧王上位的谣言满天飞。
这时太子李恒、郭贵妃乃至与吐突承璀矛盾甚深的王守澄、梁守谦、韦见素等宦官,迫于形势危急,已然勾结起来,病中的宪宗皇帝并不知道,在他的周围、一个由至亲和侍奉者组成的谋杀团队已悄然形成。
元和十五年正月一日,义成军节度使刘悟入朝觐见,宪宗皇帝带病亲自接见,刘悟出来后,告慰群臣说宪宗皇帝身体已开始好转,京师人心由此开始安定。几乎就在同时,因吐突承璀欲更换太子的传言,而显得忧心忡忡的太子李恒,秘密潜入问计于自己的舅舅、司农卿郭钊,郭钊是这样回复的:“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尽孝道、耐心等待。等待什么呢?当时的唐宪宗皇帝不过四十三岁,没有个一二十年太子难以继位。除非是郭钊也参与了那个谋逆集团。。。。。事实就是,正月二十七日,宪宗即告驾崩暴毙,吐突承璀集团遭到铲除,太子李恒得以登位,号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