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哲美国】李远哲—舍弃美国国籍的化学家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台湾人,他在化学动力学、动态 人物评价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同时还推进两岸文化、学术的交流,培养了无数学子。
李远哲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等方面研究成绩斐然, 在1986年同美国化学家约翰·波兰伊、赫施巴赫共同获得当年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1994年,李远哲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成为中国台湾地 区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
李远哲的祖籍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南安地区,后来迁居台湾,父母均出生在台湾地区。李远哲的父亲是台湾当地有名的画家,父亲出生于台湾新竹县武昌路,母亲是台湾小学教师,出生在台中的梧栖镇。
李远哲于1936年11月19日生于台湾新竹县,当时的台湾正值日本殖 民统治时期,李远哲在日本人的暴政下,度过了他的童年。1943年,7岁的李远哲进人日本殖民当局建立的新竹国立小学,李远哲在学校当中积极参加 棒球队、乒乓球队等活动,在小学期间,他认识了妻子吴锦丽。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台湾光复,中国恢复了对台湾的统治权。1949 年,国民党内战战败,不得已将政府迁到了台湾地区,同年,李远哲进入台湾 "国立"新竹中学,他在学校任校乐团长号手。中学毕业后,李远哲进入台湾 大学,在大学期间,年轻的李远哲对化学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李远哲进人台湾"清华大学",在原子科学研 究所放射化学的硕士班学习新知识。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助教一年, 并且与C.H.Wong教授进行X射线结构的研究工作。次年,李远哲赴美留学, 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化学博士,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与离子、分 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动力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李远哲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毕业,取得了博士学位。1967年 2月,他继续前往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在美国著名科学家赫施巴赫处从 事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次年十月,李远哲担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以及佛兰 克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四年后,他升任芝加哥大学的副教授。
1972年,李远哲返回中国台湾,之后多次往返与美国、台湾之间。1973 年’他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半年后,李远哲再次回到美国,任美 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74年,李远哲回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化学教 授,并且在同年取得了美国国籍,以美国国民的身份在美国从事化学方面的 研究工作。
他当时从事的是分子束科学的研究’是一种新型科学技术,这项 研究从1960年开始,到1967年他已同赫施巴赫教授一起使分子束学发展 成为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重要科技手段。
此后的十几年中,李远哲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术,进行技术革新’设计 出"分子束碰撞器"、"离子束碰撞器"等科研工具,这些工具都是用来研究大 分子的反应现象,使人们可以深人地了解到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现 象,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提供了科技支持。凭此项技术,李远哲获得了 1986 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中国引起了重大轰动,他所在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的 师生们得知消息后十分兴奋’纷纷表示祝贺,赞扬李远哲刻苦学习和勤奋钻 研的精神。1996年,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了中国台湾。
多年来,李远哲一直同中国科技大学进行着学术研究和活动交流,被中 国科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多家知名学府授予荣 誉教授的头衔。李远哲推动了海峡两岸的科研研究与交流,为培育人才做出 了重大贡献。
教育与荣耀
李远哲在研究学术的同时,他还热心于社会活动和国民教育的改革。 1994年9月,李远哲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教育改革的审议委员,兼任召 集人,着力进行教育的改革行动。
李远哲生平获得过很多的荣誉奖项,曾先后被授予美国化学学会的哈 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英国皇家化学奖。最大的成就自然是 1986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这项奖项是李远哲一生科研成就中最大的成 果,也是他人生达到制高点的证明。
此外,李远哲还先后获得中国以及国际上很多学术团体、知名大学授予 的荣誉博士、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学者等头衔,加在一起共有几十项。 李远哲发表了近两百多篇学术著作,积极参与一些国际学术团体,美利坚联 邦政府、加州政府、大学等一些私人和国家的学术性组织,担任各种委员会的咨询工作。
李远哲代表华人取得了科学奖项中的桂冠一 优越的生活、研究条件和美国国籍,备受华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