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之音震撼人心
悠久的历史、博大的文化,铸就着一个民族的自信与信仰。若问上下五千年的起点在哪里,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而昨晚,在乌镇大剧院上演的《良渚》,则通过交响乐、人声无歌词吟唱、多媒体3D影像等多种手段,展现远古文明的曙色和意境,让前来观赏的嘉宾们深切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源。
奏响的
是一次“刺激的尝试”
对于良渚,桐乡人并不陌生。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桐乡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分布区。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2007年,良渚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的规模恢宏的古城,经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营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级的古城。有专家提出,这意味着在夏之前还有很长一段存在国家文明的历史,而良渚就是那段历史的实证。
“所以,这是一次将文化遗产音乐化、考古叙述艺术化的‘刺激尝试’。”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说。它不是贝多芬感叹的命运,也不似马勒记录心灵流浪,而是陈述远古文明。
从2015年4月开始,包括作曲于阳在内的主创人员,前后往良渚古城跑了七八次,有时候就静静地坐在古城墙边,呆一个下午。“每次采风,都会有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先民们的智慧真伟大,中华文明太震撼了。”
后来,主创团队确定了一个核心方向:既然良渚古城有这么多实物照片,为什么不把多媒体视频也搬上舞台,让观众既能听懂,也能看懂良渚呢?
于是,就有了这场“不走寻常路”的交响乐。台上有三道幕。第一道在舞台最前面,薄如蝉翼;第二道在乐手们与合唱团成员之间;第三道,是最后面的LED大屏幕。
在“古之韵、祭之典、民之梦、工之巧、天之籁、水之力、荣之耀”七大乐章中,三块幕布会自动升降组合,用3D投影折射出文明图腾,在配器和人声无歌词吟唱的协助下,描绘了良渚先民从村居到王城、由图腾及祭神,拦洪筑坝、饭稻衣麻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形态。
奏响的
是中华5000年的文明
5000年文明,究竟是如何呈现在一场1小时的交响乐中呢?记者也有幸在彩排时观赏到了全场表演。
开辟鸿蒙。开场,身着紫色礼服的交响乐团乐手们用沉郁和缓慢的节奏揭开了神秘的文明源头。宇宙洪荒,3D投射的石块在空中飞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缓慢而坚定。
不一会儿,这些石块转化为一个个符号。这是不是最早的文字?翻阅资料得知,2013年,在离桐乡不远的嘉兴平湖市庄桥坟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是良渚早期文字的印记。
演奏进入“祭之典”篇章时,音乐依然庄严而沉缓。投影中,出现巨大的太阳,寓意远古人类对太阳、对自然的崇拜。随即,太阳转变为巨大的神人兽面像。神人兽面,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这鲜活的图腾,似跳跃的音符,似律动的生命,记录着良渚先民的喜怒哀乐,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仿佛看到5000年前的良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工之巧”篇章,则着重刻画了良渚文化中的突出成就——玉文化。“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的国家。在良渚时期,玉器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有复杂的琢刻技术。玉器的精美程度,可以达到在1毫米的距离间刻四五根线。
要知道,5000年前并没有金属制的琢玉工具,一件精美的玉器,不知要耗费一位玉工多少年的心力。此时的演出节奏明显加快,乐手们每人拿起两块鹅卵石,按照节奏相互撞击。300多块石头碰撞出的声音回荡在剧场里,模拟石头到玉器的锻造过程,带来的是远古文明的震撼。
玉,装饰、祭祀、通灵,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而音乐,对文明的意义不亚于玉文化。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事实上,我国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除了大家熟知的贾湖骨笛,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也曾发现骨哨。“天之籁”篇章,男女演员吹奏古笛、敲击古代打击乐器,让观众似乎看到了一群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矢志不渝、坚守信仰的良渚人。
奏响地
是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交相辉映的桐乡
风雅桐乡,也是人文的渊薮。没有高山大川的江南水乡,人文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石门的罗家角遗址、濮院的张家埭遗址、崇福的新地里遗址,使得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在桐乡交相辉映。当我们站在这些遗址上,远古的新石器时代便席卷而来,让人忍不住感动与感叹,在历史深处,五千年、六千年、七千年甚至更遥远的岁月里,是茹毛饮血的人类远祖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努力与追求。
在桐乡市石门镇东北2公里处,有一个自然村名叫罗家角。这里,出土了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为距今7040±15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意味着,7000年前,一种叫做农耕的生活方式让人类告别了蛮荒。这片土地,成为了迄今所知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几千年之后,良渚文化登上历史舞台。在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当地人都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一带生息劳作了。该村有三个良渚文化遗址,分别是“小六旺遗址”、 “姚家山遗址”和“金家浜遗址”。其中,姚家山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浙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最高级别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文物最多,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贵族墓。
2001年,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认定桐乡市崇福镇湾里村的桐乡新地里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全国良渚文化时期最大的部族墓葬群。
时间静静流淌。春秋战国时期来了,吴越两国经过了长达37年的兵革相向、鏖战厮杀,最终越胜吴亡。而桐乡一地作为两国交战的战场,既遭受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洗劫,又成为了吴越文化的交汇地。隋朝,隋炀帝下旨开凿的江南河(运河古道),使桐乡拥有了连接北京与杭州的历史航道,在漫长的农耕时期,各种物质与文化通过川流不息的运河传送到了桐乡,使桐乡大地不断得到文明的洗礼。
宋代,宋室南渡,在今天桐乡境内,当时有很多北宋官民择地定居。北人南迁,带来了中原文明,桐乡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文气象。宋代崇福莫氏五子登科、明代濮院岳家三进士、清代大儒张履祥等,在嘉禾大地煜煜生辉。
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桐乡,人才辈出,茅盾、丰子恺、金仲华、陆费逵、钱君匋、徐肖冰、太虚法师、木心……这些名字,代表着在各自领域里的大师、大家地位,星光灿烂。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并永久落户桐乡。5年来,大会红利持续释放,互联互通让桐乡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时代文化。
五千年斗转星移,五千年沧海桑田。良渚,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伟大民族的传奇。在演出末,头戴斗笠,身着古代服饰的合唱演员,扮演着先民,吟着充满希望的曲调。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上,他们吟唱五千年的传奇,更昭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接过这份宝贵的遗产,创造新的更伟大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