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现状】游记·梦回敦煌|鸣沙山 月牙泉(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终于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文中所描绘的大漠壮丽景象,这种圆梦的激动心情大概只有也曾有过类似实现心愿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对茫茫沙海的执念,或许是因为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段有趣故事,也可能是为了桐华的那本小说《大漠谣》。几年前该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风中奇缘》,彭于晏完全符合我想象出的小说男主角模样,刚好前几集就曾在鸣沙山月牙泉取景拍摄。
第一次听说月牙泉,应该是在语文课本中。月牙泉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泉,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据说在汉朝时期,月牙泉就已经是著名景点,文人骚客门很喜欢在这里吟诗划船。到了清朝,这里还能通行大船。不过如今的月牙泉越来越小,正在面临消失的危机。
一走进鸣沙山景区,就能听到广播里田震略带沙哑的嗓音,听说这首《月牙泉》一年四季都会循环播放,迎来又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唱歌的人不知疲倦,听歌的人也会觉得累吧。==不过比起田震的《月牙泉》,我对FIR的那首《月牙湾》更熟悉一点,曾经在KTV经常被点唱的曲目,哈哈~好像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年龄。
不同于在动物园见着的瘦骨嶙峋的骆驼,也有别于收藏在博物馆的骆驼形象的古代文物,第一次亲密接触沙漠骆驼,它们温顺、可爱,眼神却透着些无奈,眼角的泪被冷空气冻成了冰条挂在脸上。被圈养的骆驼,络绎不绝的游客,日复一日负重在沙漠中来回穿梭,骆驼们应该也很辛苦吧。
想起当年在云南茶马古道体验骑马时,那么瘦弱的马得载人走过那么崎岖的山路,忽然有些心生不忍。所以,体验过骑马、骑骆驼的朋友,下次就把机会让给别人吧,结个善缘可好?!
在前往月牙泉的途中会经过一片芦苇荡,在寒风中扭动着金黄色的苗条身体轻轻起舞,蓝天白云还有比人高的芦苇,莫名地想起由于飞机出了故障,而被迫降落在远离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中的飞行员与小王子相遇的童话故事,想起了被小王子驯服的那只守望在麦田的狐狸,想起了那句“至少,我还有麦田的颜色”。
对芦苇的喜欢,不知道是因为那片金黄色的浪漫,还是为了诗词里的情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芦苇,它们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当它们开花时,在风中婀娜摇曳的身姿,又会让人产生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的奇妙感觉。呐,听说芦苇的花语是,韧性、自尊又自卑的爱。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四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摘自百度)想要看清月牙泉的全貌,那就得登上高高的沙山。虽然黄沙踩上去细细软软的,但爬沙山依然是一件体力活。我挑战的那座沙山,有一排由木桩和绳索组合成的简易护栏,木桩整齐排列在沙地里,麻绳绑在木桩上,有的地方麻绳没有绷直,松松垮垮地耷拉在地面,我背着背包拉绳登山,一步一个脚印,好不容易走到一大半往回看,糟糕,开始腿软!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突然觉得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一鼓作气登上山顶的决心,只匆匆站在四分之三的高度瞥了一眼山脚下黄沙环绕的月牙泉,就灰溜溜地动身下山了。
==其实,有点遗憾也好,为下次的故地重游留些念想。没看过海上日出,没看过山顶日出,没看过沙漠日出的我,期待未来的某天迎着风和阳光,与喜欢的人一起看旭日东升、日落黄昏吧。
冬天的沙漠,宛如一位沉睡的魔法师,白日里人们留下的脚印,隔日就会随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幸运我们去的时候游客很少,因此我们得以看到沙漠原本的模样。
轻轻地来,轻轻地离开,再见鸣沙山,再见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