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维奇作品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2019-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1878年出生在俄国基辅一个糖厂工人家庭,虽然从小只受到很少的教育,但他少时就酷爱绘画.1904年,马列维奇(26岁)前往莫斯科寻求发展,并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录取.1907年,29岁的马列维奇的作品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家联展中出现,该展览名为"蓝玫瑰花环",参展者还有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之父--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参加了由"红方块王子"注1成员组织的展览,并受到了"红方块王子"成员们对艺术新形势探索精神的感召,也开始对

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1878年出生在俄国基辅一个糖厂工人家庭,虽然从小只受到很少的教育,但他少时就酷爱绘画。1904年,马列维奇(26岁)前往莫斯科寻求发展,并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录取。

1907年,29岁的马列维奇的作品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家联展中出现,该展览名为“蓝玫瑰花环”,参展者还有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之父——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参加了由“红方块王子”注1成员组织的展览,并受到了“红方块王子”成员们对艺术新形势探索精神的感召,也开始对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赛尚(Paul Cezanne,1839~1906)提出的一切形体都是“由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组合成的鲜明论点产生了兴趣,这些为马列维奇在1911~1913年间创作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打下了基础。

马列维奇作品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11~1913年期间创立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多以体现俄罗斯农民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其中以《雪后的小村之晨》、《割草人》最具有代表性。

马列维奇作品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这些绘画的色调主要由红色、黄色、蓝色组成,这种三原色对比协调的运用不但使得整幅绘画冷中透暖,而且演绎出俄国强烈艳丽活泼的红绿民族色彩风味。画中的人和物都以几何锥形和不规则梯形为基本形,每个几何形都是由暗到明的过渡色填充,通过巧妙灵活的搭配,让人物的体积感和画面整体的层次感跃然纸上。第二个阶段是1913~1920年间的至上主义风格时期。

马列维奇作品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早期“立体民族风情”的探索,使马列维奇对于几何形萌发了更大的兴趣,随着后来俄国政治矛盾的加深,红色革命思想也深入进俄国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作为俄国前卫艺术领军人物之一,也开始进行有关新艺术风格的大胆尝试,这些促使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创立,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盛开的最灿烂的花朵。至上时期他抛弃了绘画中所有的具象形式,彻底地走向了至上风格。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是以探索方块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段。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是近几十年来的许多抽象绘画的基本要素,但是还没有谁像马列维奇那样探索过方块(方形)一样,就像没有人像康定斯基探索圆圈(圆形)那样。

二是重在以抽象表现形式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至上主义的抽象表现是和另外两位同时期的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有所不同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的“热抽象”注重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我表现;而与“热抽象”相对的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的“冷抽象”,则注重用理智求得艺术中的平衡感,而不在乎内在情感的表现。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风格是集康定斯基的内在情感和蒙德里安的外在理性表达于一身,创造出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形式的至上表现。

1915年对马列维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在彼得格勒的“0,10”展览上展出了一幅名为《白底上的黑色方块》的抽象绘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整幅绘画以白纸为底,以黑色方块为母题,这让当时的评论家深表感叹:“我们失去了所钟爱的一切……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什么都没有。

”他把这幅作品挂在了展室两面墙壁相交的一角,这是旧式俄罗斯家庭挂圣象画的地方,这就更寓意了马列维奇对俄国传统挑战到底的决心。这种反叛传统艺术思想的产生依托于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那时正处在十月革命前夕,革命家们所提倡的反传统思想必然会影响青年艺术家马列维奇的创作。

马列维奇认为“对于至上主义者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情… 。”也就是说至上主义是强调情感抽象的至高无上的理性,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对于传统性艺术中的具象表达方式,他认为必须要摒弃甚至摧毁。所以,马列维奇将这种反传统进行到底,将早期立体民族风情中的民族意象风格抽离,只依靠几何形状进行创作。

在上述作品中,正方形的黑色方块被大面积地置于白色背景的正中央,作为整幅作品的视觉中心点,打破了传统构图的束缚,只传达现代艺术至上的观念,这也成就了马列维奇的艺术作品从立体几何到平面几何的蜕变,特别是从不规则几何形到规则方形的演进。

1917年前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期间,前卫艺术家们为迎合社会变革的需要,进行艺术革命创造,建立了“左翼艺术家联盟”,马列维奇作为一名有为艺术家,他和其他的一些爱国艺术家们一样积极投身于革命的热潮中。

在此期间,马列维奇的艺术作品也同样表现出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如果说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是至上主义艺术成果的初探,是真实情感的外在抽象性的初次流露,那么在1917年前后创作的《至上主义构图》(1916-1917年)、《充满活力的至上主义》(1916年)等这些艺术成果,则是炙热的革命情感的迸发外现。

在这两幅作品中,平面的彩色方块交错构搭,形成视觉的交错感,其中红色的方形占据整个至上平面作品中的主要位置,使得本不稳重的多个方形有了红色视觉中心的依托,不但整个平面方块产生空间感,而且也因为红色方块的前倾性,给人一种以红色统领全局的秩序感。

作品中至上的红色方块奔腾出艺术家所有纯粹的情感,像一种革命情怀的雀跃,更是至上黑色的情感升华。这个时期马列维奇创作的交错构搭的红色抽象方块被广泛应用,我们在李西茨基(EleazarLissitzky,1890~1956)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常可以看到至上红色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演变,马列维奇注定要为至上主义的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1918年,马列维奇创造了一副名为《白底上的白方块》也称为《白上之白》,在宣布白色时期的到来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到达了极致。

《白底上的白方块》这幅作品在1919年的“第10届国家展——非具象创作与至上主义”白色系列美术展览上展出,马列维奇在展出的目录上写道:“游泳吧!自由的白色大海,无边无际即将展现在你的眼前。”在这次展览之后,马列维奇又出版了一本名叫《论艺术的新体系》的著作,其中他对白色系列进行了自己的论述:“我已冲破蓝色格局的黑色而进入白色,在我们面前是白色的、畅通的太空,是一个没有终极的世界。

白色方块的出现,是将艺术家内在至高无上的情感的外在理性化的极致表现,是对黑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该幅作品中白色方块以倾斜的形式融入整个白色的背景中,整个艺术作品被一个平面的白色方块所引导,马列维奇巧妙地利用了白色方块达到一种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至上纯粹的精神,是对至上黑色方块和至上红色方块的一种精神升华。

从黑色至上、红色至上到白色至上,这三个时期的作品均是以平面方块构成为基本形,以单一的方形来演绎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流露,马列维奇创作的这种新形式为抽象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马列维奇曾受到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年)的邀请,到维杰布斯克艺术学校任教,由于马列维奇善于演讲和交际,他的至上主义风格很快得到传播,并吸引了一大批的学生崇拜者。

但是马列维奇的到来使得维杰布斯克艺术学校内部产生分化,其中主要是马列维奇与夏加尔之间对现代艺术风格观点上的分歧。夏加尔的艺术风格趋向于明亮的色彩、丰富的感情以及抒情性的表达方式,都与马列维奇善用几何方块的外在理性抽象风格有着不同,随着矛盾的日趋激烈和师生们对马列维奇的艺术风格更进一步的认同,迫使夏加尔离开了这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艺术学校。

这个时期的马列维奇走向了他在俄国艺术界的巅峰,在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列维奇的方块至上风格延伸到了街头的宣传海报、瓷器的图案设计以及服装、舞台背景设计等多方面。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在至上主义这个艺术流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发展,是和俄国政治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黑色方块是对纯粹至上主义的探索,随着1917年十月革命的到来,马列维奇受红色革命的影响,开始在至上作品中以纯粹的红色方块来演绎内心情感,又随着其事业开始走向顶峰,马列维奇更以白色方块来突出艺术至高无上的纯粹情感。

在至上主义作品中,马列维奇对方块的探索如同其同时期同种族的康定斯基对圆圈的探索一样炙热,他以各种色彩的方块为母题来试图表达出其内在真实纯粹情感的外在理性表现。马列维奇利用方块的单一,去表达感情的多样复杂性,这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没有边际,并且能因观赏者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理解。

马列维奇试图用方块来传达一个新的艺术观点,希望让人们用新视野去发现艺术中的多种类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艺术家的视野中,他是一名成功的抽象艺术开拓者,在现代人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总能发现马列维奇所提倡的内部情感的外部理性表达的至上主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