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介绍 《邓稼先》——黄梅戏舞台的“纪实”创新

2019-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般而言,中国戏曲传统的舞美.布景和道具等,讲究虚拟.象征.简约以及表意性,概括起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桌二椅",黄梅戏舞台剧也不例外.这种舞台语言的虚拟特征,带给广大观众的戏曲意蕴和审美体验自不待言.黄梅戏的介绍 <邓稼先>--黄梅戏舞台的"纪实"创新在表现当代人物故事的戏曲舞台上,由于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为了能够营造出更为贴切的戏曲情境,艺术家们一方面着力追求中国戏曲的传统韵味,一方面在舞台美术.布景.道具等表现元素上,敢于并擅于打破常规.

一般而言,中国戏曲传统的舞美、布景和道具等,讲究虚拟、象征、简约以及表意性,概括起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桌二椅”,黄梅戏舞台剧也不例外。这种舞台语言的虚拟特征,带给广大观众的戏曲意蕴和审美体验自不待言。

黄梅戏的介绍 《邓稼先》——黄梅戏舞台的“纪实”创新

在表现当代人物故事的戏曲舞台上,由于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为了能够营造出更为贴切的戏曲情境,艺术家们一方面着力追求中国戏曲的传统韵味,一方面在舞台美术、布景、道具等表现元素上,敢于并擅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越来越注重纪实元素的引入,不吝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大胆引入“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以增强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虽然业界对此存有不同认识甚至非议,但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黄梅戏的介绍 《邓稼先》——黄梅戏舞台的“纪实”创新

近日观赏黄梅戏《邓稼先》,其舞台语汇中的纪实元素,给笔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是新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为了保卫祖国与世界和平,邓稼先呕心沥血、公而忘私、奋不顾身,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崇高情怀,在当今怎样讴歌都不为过。因主人公的故乡在安徽省安庆地区,这里是黄梅戏的诞生地及核心区域,以黄梅戏舞台剧的形式,赞颂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和高尚人格,不失为一个高明的艺术创造。

黄梅戏的介绍 《邓稼先》——黄梅戏舞台的“纪实”创新

但如何营造出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与氛围?如何在舞台上交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何渲染科研攻关的艰辛、挫折与成功?如何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都是需要主创人员克服的难题,也是笔者观赏演出之前的担忧所在。

两遍铃声过后,剧场灯光趋暗,随着激昂、富有年代感、浓郁的黄梅戏音乐响起,完全遮掩了舞台的纱幕上,先后映现出剧目标题、演职员字幕等,纵深而空阔的场景叠映出字幕,给人以穿越时空的感受,那一瞬间,笔者甚至有一丝恍惚:这是在看电影吗?正在犹疑,剧中的主要人物,在纱幕轻掩和灯光辉映下,从四面八方渐次走上舞台,并以“自报家门”的方式,诉说当年回归祖国时的情景。

这种通过新技术,以集中、凝练、概括的手法交代背景、还原场景、揭开序幕、铺垫故事,可谓先声夺人。

在随后的剧情演进中,这一道纱幕承担了许多舞台叙事功能,包括当年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纪录影片重现、报刊原件的展示、科研攻关的计算手稿的铺陈、飘扬的五星红旗等等。与以往的舞台上的电子大屏幕相比,这种功能更为先进的纱幕,可以更加灵活多变、更加贴合剧情、更加有助于表演,同时为戏曲表演植入了某种纪实性色泽。

塑造当代英雄人物的戏曲,倘若离开那些弥足珍贵、无可替代的影像以及文献、史料,或将大大影响剧情的推进和人物塑造,而戏曲舞台天然的虚拟性往往使二者很难水乳交融。在黄梅戏《邓稼先》中,笔者看到了这种较为成功的探索。

比如,邓稼先和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舞台上的纱幕,如实展现了这一段无可替代的纪录影片和当时的《人民日报》。紧接其后,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舞台上手捧报纸,读到了这一则重大新闻,于是联想到邓稼先隐姓埋名的秘密,顿时恍然大悟。剧情的链条和人物刻画、写实与表意、记录与虚拟等,此情此景,完美融合,感人至深。笔者以为,这是《邓稼先》最为动人的一幕。

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些浩如烟海,堆积成山的计算手稿。

或许是因为纱幕配合演出较为频繁,在看戏过程中,笔者似乎有了某种期待。当看到苏联专家背信弃义、撤走之后,邓稼先与其团队的科研攻关顿时陷入了僵局。剧情随之陡然生变——舞台上的演员众说纷纭,相继发出了担忧、疑虑、畏难等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中,邓稼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众人,于是大家伙众志成城、满怀信心开始了更加艰辛的计算。此刻的舞台上,一字排开的男女演员,端坐于流水线一般的工作台前,背景与前景纱幕上映现出变化莫测、浩如繁星的运算公式以及闪烁、跳荡的数字、公式、符号。那一刻,笔者的心底倏然涌出一股辛酸、一阵激荡、一缕自豪。

在浓墨重彩描述邓稼先为寻找爆破失败的弹片那一场,导演大胆运用视听新技术(无人机航拍、移动拍摄),以此渲染大漠戈壁的广袤、寥廓、荒芜和苍凉,营造出迫人眼眸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邓稼先及其战友组合,以驾驶车辆的程式化虚拟表演,在舞台上大范围调度,风驰电掣、驱驰寻找、载歌载舞。至此,舞台呈现的立体效果,仿佛电影胶片的叠映,现场观众无不感同身受,邓稼先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得以升华。

郭永怀空难牺牲的桥段,据说在上一稿是以虚写方式表现的,而在笔者观看的演出中,被改为由邓稼先亲口告诉战友们。舞台表现是这样的:枯干的胡杨枝干上挂着银色花环,三三两两年轻演员悲痛、肃穆、悄无声息地扎着千纸鹤(花朵),邓稼先的背影压抑着、抽泣着。

在众人再三追问下,邓稼先方才亲口诉说了郭永怀和警卫员空难牺牲的经过,并详细描述了“两具烧焦的遗体紧紧相拥,因而保全了比生命还珍贵的资料……”随后,在强烈的抒情音乐烘托下,邓稼先引吭高歌,群众演员与之和声,带给观众音乐剧(诗剧)般的体验。这一纪实场景如同纪录影片,感人至深地宣扬了郭永怀、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报效祖国、感天动地的情怀。

此外,序幕中邓稼先等一系列科学家“自报家门”的写实断落,在戏的结尾再度呈现,达至首尾呼应的效果,亦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笔者长期从事电视纪录片工作,近十年来对中国戏曲产生了诸多兴趣,并致力于黄梅戏舞台剧的研究。通过观赏黄梅戏《邓稼先》欣喜地发现,纪实性元素在黄梅戏舞台实践中得以逐步彰显。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良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