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件时评】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张扣扣案件
22年前,13岁的陕西男孩张扣扣目睹自己的母亲汪秀萍在一起纠纷中被同村人王家人殴打致死,从那一时刻起,少年张扣扣心中的天平已然失衡。2018年2月15日,除夕之夜,35岁的张扣扣以极端方式杀害了当年参与殴打母亲事件的王家三名男子,此案一发,举国愕然,网上几乎是一片倒的支持声音,也有一些人认为张扣扣为母报仇固然尽显男儿血性,但手段似乎可更为“聪明”一些,隐蔽一些,不必如此激烈,搭上自己的性命。
话虽那么说,张扣扣能做到那么冷静理智吗?
影像心理学家张芳认为,张扣扣为母报仇是早期视觉印象形成之后的行为结果,其做案手段是内心观念的现实作用。
尽管网上有资料说事件的起因在张扣扣母亲,可是作为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殴打致死,可想而知在他还是个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绝对无关是非对错,而是强与弱的较量所产生的血腥,暴力画面。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在访谈节目中谈到了人的观念形成与视觉印象之间的关系,而从影像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张扣扣13岁时所目睹母亲死亡的现场情形会一直以画面印象保留在他的记忆中,这个画面印象所传递的信息就是血腥,暴力,以及隐藏其后的解决问题的观念与方法——弱肉强食,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