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陈望道:德高学富 功业长存(附图)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望道,字任重,浙江义乌人,于1952-1977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

陈望道,字任重,浙江义乌人,于1952—1977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先生一生的伟绩,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为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题词中集中概括为“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

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

1919年,望道先生迎着国内“五四”运动的滚滚热流毅然回国,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语文教师。陈望道到那里即以学校作为阵地,热情地响应新文化运动。此时,在知识分子中,不乏受新时代的催生成为普罗米修斯的人物,他们迫切希望将马克思的一些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

最为迫切的,就是马、恩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包含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文字极为优美、精炼,因此要翻译好《宣言》是极不容易的,要做到文字的传神就更加困难了。

恩格斯自己也曾说过:“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有不少有识之士译过《共产党宣言》,但都是片断,而且均不准确,甚至谬误到可笑。

尽管翻译《共产党宣言》难度极大,但陈望道还是知难而进,接受戴季陶等人请他翻译的稿约。因为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时读过《共产党宣言》,深知该书的分量,是唤醒中国这头睡狮最为嘹亮而有力的号角。

陈望道的译书工作是在分水塘家乡宅旁的一间柴屋里进行的。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只安置了几件简单的用具。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尤其是他当时的翻译工作占有极少参考资料,只能依据日文本并参考英文本进行试译,这又使翻译工作难上加难。但陈望道凭其顽强的毅力,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

陈先生译的《共产党宣言》,后来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无产阶级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许许多多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革命青年,在它的影响下,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对斯诺曾说过这样的话:“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其中的第一本就是陈望道先生译的《共产党宣言》。

除《共产党宣言》外,陈望道先生还在1919至1921年间,翻译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一书,以及《马克斯底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底解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产业主义和私有财产》、《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许多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文章,这些译文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同样起了积极的作用。

阐扬修辞学奥蕴 一代宗师

陈望道先生不仅是思想战线上一位革命的战士,也是学术研究中卓越的先驱。

他在语文学方面打破陈规,开辟新途,著作颇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的《修辞学发凡》。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用科学方法研究修辞学的著作,它以体系严谨,阐述清晰,例证确切,观点鲜明等著称。

有感于我国许多文人在文字修辞上花了很大工夫,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修辞著作,陈望道先生早在上世纪初,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时,就已开始注意对修辞学的研究。

自日本回国后,他在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期间,开设了修辞学课程,编了讲义并不断加以修订,对修辞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除修辞学外,他还对文艺理论、社会意识学、美学以及因明逻辑学等都作过深入的探讨,并出过专著,如此刻苦钻研,积十余年勤求探讨之功,终于在1932年写成了《修辞学发凡》这部著作。

在该书出版时,好友刘大白特地为它作了序,给予极高的评价。该序指出: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修了几百万年的辞,并且在作文的时候,也已经修了几千年的辞,可是竟并不曾知道有所谓有系统的修辞学。直到1932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出版,才有了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郑子瑜在他的《中国修辞学的变迁》中是这样评价《修辞学发凡》一书的:“真正不顾复古派的对抗,采用由东方传入的科学方法,彻底将中国的修辞学加以革新,把中国各种修辞现象做过归纳的工夫,写成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陈望道。”

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在是非正义面前也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1931年7月,因保护左派学生,南京国民政府密令加以迫害,先生被迫离开复旦。1939年重回迁校于重庆的复旦中文系任教,开设逻辑学和修辞学等课程。1941年9月,他出任复旦大学训导长,尽力保护进步学生。后任进步学生较多的新闻系主任,长达8年之久,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9月,陈望道由毛泽东亲自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为复旦大学五十年代的飞跃性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言学家吕叔湘为纪念先生百岁诞辰,写下了“德高学富,功业长存”八个大字,不仅是对先生毕生功业的概括,也是对后辈的期望。(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