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台的历史 秋阳蓝天下的塞北万里长城镇北台
去过榆林好几次了,可每次去都是匆匆忙忙,知道那里有座万里长城的镇北台,可就是没有时间去领略。我喜欢长城和喜欢黄河是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在北京登上万里长城已经是三十几年前的故事了。当时我十八岁应征入伍,坐着闷罐火车,几乎是睡了三天才到北京。
当时接我们的车子是大卡车,语气真好,我们去部队的路线正好要走天安门广场。从小到大,除了在书本上看到过天安门,还从来没有在现实里看到过天安门。当时透过厚厚的帆布棚子,我看到了天安门,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升起了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欲望。
第一次去长城已经是我到部队之后的三个月时间了。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连队。当时说有一天假,可以去街上照相。我没有想着照相,而是选择了去长城。记得那是初春,春暖乍寒,早晨起来似乎还有些经受不住寒冷,所以我就是穿着冬装去万里长城的。
当时一路上想,万里长城一定很雄伟,一定很美丽。可当我到了的时候才发现,历史的风沙已经把那里的一切吹的变了模样。虽不能用残垣断壁来描述,可是眼前的万里长城却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那种感觉。留下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沧桑。
我去的哪阵子,北京八达岭是不收费的。当我站在烽火台上眺望长城内外的时候,心里边有了一种对祖先的崇敬。也就是那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尽管万里长城没有我心中想象的那样的别致,可是我还是喜欢上了它。我觉得,不管我们怎么去讲述历史,眼前的万里长城却给了我们历史最好的回答。
在部队的几年里,我几乎每年四季到要登上万里长城的。当然后来八达岭长城也开始卖票了。从最早的一毛五分钱,一直到今天的一百二十元钱。钱是越收越多了,可给人的历史味道不知道为什么,却是越来越少了。
去年我去送儿子到首都上班,闲暇的时间去了一趟八达岭长城。可是能去的不是时候,结果那里也是游人稀少。不过零零碎碎的游人倒是给人一种万里长城的异样味道。当时我一直登上了西南方向长城的第三个烽火台。当时我的心里就在想,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攀登最高的烽火台了。
果不其然,在攀登的过程中,我几次感到自己严重缺氧,有一阵子都有些双腿在颤抖。但心中有信念,我还是坚持爬上去了。当我站在好多年前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在遥看长城内外,心境完全的不一样了。
现在有机会路过漠北的万里长城,心里就在想,深秋时节,秋风袭人,也许这正是感受万里长城最好的时节了。过去我们总喜欢说漠北,可是我还真的不能很严格的区分漠北具体的方位。这次有机会了解,自然是不会错过机会的。
榆林是一座古老的城池,知道它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前几次路过也正是因为想好好的体会一次榆林的历史味道。可总是事不凑巧,每次总是被公务打搅了。这次我想,就是有天大的事情,我也要看看榆林留给大漠的那点故事。要不然生命中唯一的期盼,说不上来会在哪一天会完全的被终结掉。那可真的就是给生命留下遗憾了。
顺着高速路的指引,我很顺利的就来到了榆林城下,顺着一条迎宾大道往里走,我发现几年没来榆林,这里的面貌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路径不熟,走到了榆林开发区的地方,看到眼前的一切,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我心中念叨的那座榆林古城呢。
向路边的清洁工打听才知道,这就是榆林,一座几乎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榆林古城。当时心想,既然走错了,何不一直错下去呢。于是我就顺着大道,漫无目的的开始走。宽敞的大道,高楼林立,说心里话,走在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感受到漠北的那种历史的沧桑呢。
不过我的心里装的是万里长城,我知道,就在榆林,有一座万里长城上的大漠镇北台。我想看看站在这地方,遥望漠北的感觉。我想感受一回大漠镇北台留给历史的那点点滴滴。在榆林城里转悠了半天,我开始寻找住的地方。榆林这地方也许天生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过去是漠北的门户,现在又盛产石油和煤炭。
所以大家都知道,如今的榆林早就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没敢寻找高档的住处,看到一座似乎和草原有点联系的宾馆名字,我就把车子停泊在了它的门口。
进去一打听正好,价格每晚一百多一点,在我的心理承受之内。更主要的是这里有专门的停车场,所以泊车不用费事。办理完手续,我看时间还早,就在宾馆服务台前打听去镇北台的路线。心想,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尽管是秋天,可藏蓝的天空几乎把什么都荡涤的干干净净。错过这样的意境,可真的是不应该的。
知道万里长城上的镇北台离榆林不到四公里的路程。这回我没敢自作主张,而是提前设好了车载导航。四公里的路程的确很近。只是榆林的路口多,所以红绿灯多。而且变换的特别的频繁。原以为几分钟就可以到目的地,谁想堵车竟走了半个多小时。不过还好,最后总算找到了。现在那里的景区似乎都是一个样子,这里也是几乎没有游人。买了票我就走进了这座著名的漠北镇北台。
在我的记忆里,横穿漠北沙漠的万里长城都是明朝修建的。榆林作为漠北重镇,这里修建一座镇北台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如今读书很困难,主要是视力不济,看什么都很费劲儿。好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了几本书,脑子里现在多少还能留下一点印象。
榆林的镇北台好像是大明万历年前修建的。那时候漠北的蒙古似乎总是对中原虎视眈眈。所以当年的万里长城和今天大不一样。当年是一种战略的需要,具有实际意义。可今天不一样了。我们看万里长城,纯粹是感受一种象征,给给生命的世界里多积蓄一些厚重的能量。
来到镇北台,我先一口气攀登到最顶端。因为我心里一直有个感觉,镇北台在当时就是万里长城上一座瞭望用的要塞。也许站在最高处,到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漠北的那种浩气和宽阔。来到顶端,朝北望去,果然一望无垠,虽说如今的空气质量令人心烦,可是在深秋的季节里,苍天还是给生命留下了值得玩味的空间。
我眯着眼睛,想让自己瞳孔在缩小,为的是能看得远一些,看得清一些。可是不成,我越是眯眼,远处的什物似乎就越是变的混沌和模糊不清了。就在我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身后有位操着浓厚鼻音的当地人说话了。说他的望远镜可以看到沙漠。他是服务的,看完四周也只收取五块钱。
我的眼睛视力不行,而不借助望远镜呢。五块钱就五块钱吧,当今世界,谁还在乎这五块钱呢。我先付费,然后他拿着自己的那座我后来才看清楚是天文望远镜的设备,对准北方,自己先调节焦距,选好了参照物,对我说,就看那个风力发电风轮。
那里已经是五十公里之外的大草原了。我趴在望远镜上仔细端详,风力发电机的那个叫风轮的东西我是看到了。可是草原我却是一点也看不到。最后当地人笑呵呵的说,我来的不是时候,现在草原都和黄土沙子一样了,很难分辨出来。
想想也是。既然想在这样的季节来寻找一种历史的沧桑,就别想着绿色能给这世界留的什么生命的东西。看完四周,看的远不假,可是我真的是没有感受到漠北的那种恢弘,也没有看到大漠中的那种袅袅炊烟。我想象的的漠北风采看来早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要不是脚下的这座镇北台还在,这里的万里长城恐怕早就随着时光和沙漠变成了历史的黑洞。我开始从最高的第四个平台往下走。开始攀登的时候还没有觉得什么,可要下了,我才发现,脚下的这些台阶原来都是原始留下来的。有些砖块都已经被岁月的摩擦变的有些支离破碎了。可是很奇怪,恰恰就是这些看起来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却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当年漠北的风情和神韵。
我挂着相机,屁股后边还背着两个镜头。因为我知道,在这座镇北台上,我要留住的不仅仅是一望无垠的塞外大漠,我还要留住的就是眼前这些曾经在历史的岁月里讲诉过无数次的沉重遗迹。当我来到第二个平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就在镇北台的北方和东方,竟然还有当年这里的雄伟和壮观的影子。看得出来,这会儿他们正在修复。是的。历史尽管不能从头再来,但是历史是可以记忆的,也可以为了记忆去修复值得记忆的遗迹。
当我从第三层往下一层走的时候,开始要穿过一些用砖切成的洞。看觉得出来,这大概在当年也是为了军事的用意。不过到了今天,留给我们的却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历史的疑问。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建筑学上的意义。反正不管是什么,当我穿越这些漆黑的洞子的时候,心里却在想,历史留给我们这些,到底能给后辈们带来什么呢?阶梯下的时候边上没有扶手,所以我很小心,也觉得很困难、本来下是一种趁势,可这会儿我倒是觉得比攀登还要耗费体力。
今天的镇北台已经没有昔日的那种军事意义了。不过他矗立在漠北的最北边,总是给人一种感觉,像是在迎接,也像是在傲视群雄,反正我在的这会儿,天很蓝,没有云彩,不管是近看,还是远眺,留在心里的都是秋色中的记忆,都是天高云淡中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