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转移了多少资产】施正荣:从首富到零

2019-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13日,尚德电力对外宣布,由于受到光伏"双反"调查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Goodyear的组件工厂将于4月3日停止生产,这也是继近期关闭无锡尚德P2工厂之后,尚德关闭的另一座工厂.受此消息影响,尚德股价连续下跌,14日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最终收跌19.28%,报收于0.67美元.尚德的市值在2012年已蒸发了60%.在2012年7月宣布自己成为莫须有的德国债券欺诈案受害者并且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尚德再也没有发出过财务报告.结局似乎越来越近,14日,有外媒报

3月13日,尚德电力对外宣布,由于受到光伏“双反”调查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Goodyear的组件工厂将于4月3日停止生产,这也是继近期关闭无锡尚德P2工厂之后,尚德关闭的另一座工厂。

受此消息影响,尚德股价连续下跌,14日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最终收跌19.28%,报收于0.67美元。尚德的市值在2012年已蒸发了60%。在2012年7月宣布自己成为莫须有的德国债券欺诈案受害者并且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尚德再也没有发出过财务报告。

结局似乎越来越近,14日,有外媒报道称,尚德已接近耗尽所有现金,将会部分甚至全部由总部所在地无锡市政府旗下的控股公司——无锡国联接管。该报道还称尚德与无锡市政府已达成相关协议。有媒体称无锡市政府将于3月17日拿出关于尚德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此消息,一位光伏行业分析师认为无锡市政府可能会救助尚德在当地拥有的一些资产,但不会拯救整个上市公司。

就在同一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政府想要消解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巩固在全球现有的行业规模。李俊峰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干预,也不应该干预。”政府不会向陷入困境的尚德电力公司伸出援手,原因在于曾为中国最大太阳能控制板制造商的尚德电力需要和其他同行业公司一样紧缩开支。

烟雾仍在弥漫,不过可以确定,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近了。

成也光伏,败也光伏

从2011年就进入亏损状态的尚德一直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助。

“跌宕起伏”似乎都不足以描述施正荣经历的人生大戏,他似乎在两个角色中徘徊——“拯救”与“被拯救”。

1963年2月10日,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一个叫太平村的村庄里,他一出生就拯救了两个家庭。因为同一天施家的母亲生了一个死胎女儿,悲痛欲绝。陈家的母亲生了一个双胞胎,家境贫寒,恐难养活。于是,双胞胎中的弟弟就被送给了施家,他就是今天的施正荣。

施正荣没有让养父母失望,他上完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在这里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而他的孪生哥哥也成为化学博士。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准备创业。他拎着一个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内地转了七八个城市,每次见到一个城市主管负责人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的项目能赚多少钱,并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谁都不敢接,从来没听说过太阳能这种产业,大部分人将他当成骗子。

但无锡市政府慧眼识珠,看好施正荣的项目。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作为大股东,施正荣本人由技术股和40万美元的现金股共占25%的股份,正式成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乘着光伏产业发展的东风,2005年,尚德电力成功问鼎纽交所,施正荣身家达到了23.13亿美元——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4年时间,施正荣从一个备受质疑的创业者变身为媒体热捧的“有钱人”,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7年底,尚德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人民币,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施正荣也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中的一位。

施正荣一时风光无两,不仅尚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正是在施正荣效应和无锡政绩的诱惑下,众多城市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太阳能运动中,一时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光伏园。

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让数千万人投入到这场掘金运动中,随后数十家光伏企业的上市更让整个行业走向狂飙发展的畸形道路。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的疯涨。在光伏产业发展之前,多晶硅是价格极为便宜的工业原料,光伏产业发展后,硅成为疯抢的对象,“拥硅者为王”似乎成为定律。2007年初,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在2007年底,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当硅处于价格高位时,施正荣与国外供应商签订了近70亿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合同期长达十年。这为如今超过80%的负债率埋下隐患。

多晶硅的价格泡沫风险愈演愈烈,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却在放缓。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致命打击,开始迅速滑坡。目前,多晶硅价格已骤降至20美元每公斤左右。

“光伏产业体量大,增长起来比传统企业快很多,第一年投入设备,第二年就几个亿的收入。我们认为现在行业发展过剩,跟政府有很大的关系。前两年政府的推力对整个行业是非常有害的,现在又开始收贷,这不公平。”一位光伏行业的高层人士这样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施正荣跟无锡市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无锡政府就没有尚德”,而无锡市政府也靠着施正荣大幅度提升政绩。所以施正荣与无锡市政府官员的私交甚好,借助政府关系,施正荣可以轻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有人说是无锡市政府的“宠溺”害了尚德。

从2011年就进入亏损状态的尚德一直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助,但墙倒众人推,此时落寞的施正荣正面临着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质疑。

据知情人士透露,尚德电力董事会已于3月8日进入内部审计流程,重点审计与施正荣个人相关的关联交易,其中包括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简称“亚洲硅业”)、苏州赛伍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苏州赛伍”)、镇江丰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丰源新能源”)、江苏绿扬电子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扬集团”)、上海尚理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尚理投资”)、江苏太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阳集团”)。

尚德董事会已痛下决心,预备给投资者一个交待。

“在纽交所的严格监管下,关联交易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否则,这么多年以来内控和审计就失效了。”该高层人士这样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在一个狂飙突进的行业,施正荣是开拓者,也是随着行业荣枯需要“被拯救”的先驱。

尚德内忧

现在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施正荣从“首富”就走到破产的边缘?

从外因看,光伏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让人难以捉摸,促使体量过大的尚德来不及扭转乾坤。但更重要的是内因:执行力差和文化冲突。

“尚德的产品从订单到出货的周转期需要两个月,而我们行业平均只需要15到20天,这里面就沉淀了很多钱在里面。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用的原料都是贵的。但在价格上行的时候,尚德一直是挣钱的。”一位在光伏行业工作五六年、经常与尚德高管交流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体量过大、人员繁多导致执行力差,高管的想法在最终落地时会造成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尚德内部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就会有各自不同的意见导致各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最终的文化——‘尚德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该内部人士称。

这与施正荣的人才观有关,他更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着跨国公司背景、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于是施正荣不惜高薪聘请这些有外资背景的高管空降尚德,并且要求只要有外国人在场就只能说英文。

施正荣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偏爱,已让尚德的老人感到不满。多年来尚德新人和老人的矛盾,国际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已经在公司内部累积成一道严重的隔阂。“很多简单的事情被变得很复杂,内耗严重。”一位尚德离职高管说,高昂的沟通成本导致低效的执行能力。

这导致尚德过去几年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中层员工(约有上千人) 中一直弥漫着一股怨气。“现在国内多少个光伏企业中,上市的没上市的,几乎都有尚德的人,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他都是这个行业黄埔军校的校长。”该内部人士坦言。

施正荣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在公司中他营造了一种非常温和、开放的氛围,从高管到中层对他都敢于提出异议。甚至在施正荣主持的高管会议时,也经常是吵得一塌糊涂。施正荣的“温和”让员工找不到主心骨,在思想上,也没有成为尚德员工可以依赖的“灵魂人物”。

虽然之后他着力自己培养人才,但为时已晚。

在同行眼中,施正荣是位备受尊重并且颇有“长者风范”的先驱,行业内的人更喜欢称他为“施博士”。他们认为施正荣的人品没有问题,技术没有问题,对行业的贡献毋庸置疑。

在行业的发展中,施正荣是“一直被模仿,总是被超越”的极具悲剧色彩的人。

无论是以基金的模式去做电站,还是组件的发展等问题,后来者都纷纷效仿,“我们都在打听尚德在干什么,然后我们就跟着做。如果你做了之后,你会发现效果好很多。”该内部人士毫不讳言地说。在与尚德内部高管交流后,他将尚德做不好的原因归为施正荣对内部文化管理的疏忽。

该内部人士曾多次与施正荣接触,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科学家气质的人”,做事很严谨,喜欢“渐进式”的做事方式,也因此错失过一些改革的机会。但很有创新意识,开创了很多模式。

但也有人质疑,正是施正荣决策的随意性导致公司多次战略失误,比如2009年,无锡尚德与四川大学组建四川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进行薄膜电池项目的研发与市场应用,后来尚德为此项目付出了数亿元的研发经费,而在转换率方面一直没有看到效果。

另外,尚德在上海投入了3亿美元建造薄膜电池工厂,但是当项目一期建好之后,施正荣又将此项目改建为晶硅电池工厂,其间损失数亿元。他还曾高调向外界推出一种“革命性”的高转化率技术“冥王星”,但却迟迟不能实现产业化。

不管怎么,结局还未揭晓,但施正荣的“陨落”触及到政府、企业、市场、行业、金融、个人等各个层面,如一面镜子,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