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编剧】访谈 | 刘和平: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编剧?

2019-09-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和平绝对不是个高产的编剧,十五年间只有四部作品,但几乎每一部,都能成为行业标杆.尤其是<北平无战事>和<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电视剧作品,收获无数掌声.如何在浮躁的影视行业中保持初心.稳固突破?我们采访了刘和平.编剧刘和平问:怎么看现在的老剧回归潮,观众对其有什么新的评价?答:这个事情也不是普遍现象,网上观众有选择,我们也有调查.当时<大明王朝1566>卖给湖南卫视的播放版权到期,我们把这个信息释放出去,结果有很多知名网站争着要版权.后来在优酷播出之后,我看到豆瓣评

刘和平绝对不是个高产的编剧,十五年间只有四部作品,但几乎每一部,都能成为行业标杆。尤其是《北平无战事》和《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电视剧作品,收获无数掌声。如何在浮躁的影视行业中保持初心、稳固突破?我们采访了刘和平。

编剧刘和平

问:怎么看现在的老剧回归潮,观众对其有什么新的评价?

答:这个事情也不是普遍现象,网上观众有选择,我们也有调查。当时《大明王朝1566》卖给湖南卫视的播放版权到期,我们把这个信息释放出去,结果有很多知名网站争着要版权。后来在优酷播出之后,我看到豆瓣评分从原来的9.5分上升到9.6分,这应该是国产电视剧最高分了。

我也在网上看,连弹幕都看了,什么神剧啦,甩《xxx》多少条街,某某某活不过3集。就想看看现在观众们在讨论什么,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优酷有几个基本数据,一个是看这部戏的观众,69%是90后,80%以上是大本(大专、本科)以上学历;

二是点击率超过1亿,虽然点击率可能不是全网最高的,但根据网站提供的数据,《大明王朝1566》在优酷视频开放给黄金会员观看的阶段,已经创了单次点击观看时长的最高纪录。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2007)

这几组数据,很能说明一个问题——社会新的时期来了,我们正从家族文化向社群文化转型,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型,农耕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这已经是个大的潮流。

现在观众的审美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般轻松、随意的剧,多是从农村转到城镇打工的、学历偏低的受众比较多。但戏剧写作拍出来的精品剧,面向的是文化程度偏高的观众。

问:如何做到既能保持创作,又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答:严格地说,作为创作者不能简单地谈跟上时代,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经得起不同时代的检验。比方说《大明王朝1566》,2007年就播了,隔了十年,2017年再播,喜欢它的人反而更多了。因为这部戏不只是讲故事,不只是讨论故事好不好看,它呈现出来的美学品质也让很多观众喜欢。

当然这是导演、各个部门、演员,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十年过去了,也许再过十年,同类题材的剧在某些方面也未必能超越它。有些东西是永恒的。

比如《北平无战事》,我花了7年去创作,我用了最大的暗场人物——蒋经国(“建丰同志”)。他从来没出现过,单靠一部电话“发声”。但观众基本上都对“建丰同志”印象深刻。如果不是到了这个时代我也不敢这样创作,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了,你才敢这样写。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2014)

今天的人们每天有很多的时间在打电话,所以打电话这个(创作)就不怕了,观众能接受。退回去二十年不敢这样写,受众不理解也不接受。所以这就是我说的,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今天有些东西受大众喜欢,永恒性是一半,现代性是一半。莎士比亚的戏是永恒性的,但重拍莎士比亚的戏要赋予很多现代元素。所以西方文学有现代性这种思潮和现象时,就有句名言:永恒性存在于现代的伪装之中。

问:编剧创作的源泉是不是都来自生活?

答:创作源泉当然是生活。但要明白另外一点,当你动笔写一个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一定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以外的平行世界。任何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在现实世界中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原型,绝对没有。

它是一个精神需求,在现实世界都能看的,看文艺作品干嘛。所有的受众都是一个视野——期待视野。他期待看什么,你给了他,就赋予了他精神心灵,包括审美的满足。一定要记住,编剧要给予观众期待值!

特别不喜欢动不动说生活,生活不过是每个人创作的源泉,但最后呈现的作品是现实世界以外的平行世界。甚至这个世界没有发生过,甚至不可能发生。但现在审美的观众希望它发生,你就去写它,这不会错。

我举个特别小的例子,《来自星星的你》里面的男一号,400多岁,还是外星人,发生过吗?可能吗?都没有,但这么多观众如醉如痴地喜欢。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2013)

就是希望它发生,期待有这么个男性,这么爱这个姑娘,这么呵护她,有这么强的能力,还不跟她上床,你说多好,是不是?这就叫文艺作品。

编剧构建了观众的期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人类灵魂上搭个殿堂,不是盖个房子让你住进去。道理都知道,做起来很难。第一达不到这个高度,第二别人也不会用这个标准来看你。

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下,想踏实做创作很难,包括社会上对这行的评价也没有这样的高度。你到豆瓣上去看个电视剧,介绍只有导演、演员,没有编剧,这个就很不正常,包括很多海报上就不打编剧的名字。

首先是因为剧本,才会有电视。我们并不是想去争这个虚名,只是这个行业不讲规矩。就因为编剧是最早离开剧组的,所以就不把编剧当回事,就不宣传编剧。这个都是不对的。

问:如何看待影视剧快餐消费,导致编剧行业乱象?

答:这跟我们专业从业人员所说的文学艺术诉求没有多大关系,但又必然会出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社会属性。既然出来了,就是合理的存在。

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带动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能吸纳这么多观众?不要一味去骂它、指责它,不要着急,这些都是阶段性的。

发展到这个阶段,他们已经知道如果只是简单的资本介入,粗制滥造,观众并不买账,回过头就会冷静下来。现在我们的传统传播媒介已经跟不上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受众人数更多,这个情况就突显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总结我们的“道”。接下来我会着重突破季播剧,这方面欧美已经成熟了,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季播剧。在美国人看来,季播剧更能代表他们的艺术水准,更多的电影则是一种更大众化的休闲娱乐。

美国的顶级季播剧多是些国际型的大导演、大演员共同合作,资金投入都是500万到800万美金一集。而且观众都是相对固定的人群——学历比较高,社会地位相对在中产以上。这些人在工作结束之后,每天就等着看这一个小时,这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季播剧,出现了比电视台付费更高的网上平台,大家就一拥而上。这个跟文学艺术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跟金钱的关系更密切。

但这些又会影响我们这些真正从事影视行业创作、生产的这些从业人员去思考,怎么总结它的“道”出来。相信今后不久,在网上出现的东西也会日趋成熟。

问:IP是真的没有办法碰触吗?

答:我们从来不排斥电影、电视剧改编,但今天的网文写作有很大的问题。第一,每天这么高的文字量创作,绝不可能出来经典。据我所知,德国那些搞小说创作的专业作家,而且是用他们那种拼音文字来写作,原则上每天不会超过200字,要是写500字就会耗费很大的精力。

没有一部网络小说能达到纸质小说的经典。有些网络小说有阅读性、趣味性,但从思想性、文学性来说,半部都没有。

很多人不管青红皂白,只看点击率,但点击率还造假。网络写作更多的是随性写作,自己没有经过思考,作者本人没有被感动过、触动过,只会写一些俏皮的语言,现在流行的喜欢听的一些话而已,完成每天的更新。

他们讲故事从来不根据叙事文学的特点。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必须遵循叙事文学的原则。

戏剧叙事在前,小说叙事在后,小说远远晚于戏剧。后来的小说叙事,受过戏剧叙事的影响。这样的小说,会遵循一定的戏剧叙事的原则和规律。这样的小说反过来能改编成戏剧。

但今天的网文,绝大多数连何为戏剧叙事都不懂,自己想到哪写到哪,碎片化,你怎么把它改成电影、电视剧?

问: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编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一点,成为一个好编剧要不断地否定并修改自己的剧本。我有很多学生打字员,经常前一天写的,那些学生看到都赞不绝口。

第二天早上一来,我说整个拿掉,不要了重新写,他们都很吃惊。但后面再出来的,他们一比,哎,是比原来好。我每天的习惯是,先把昨天的修改掉,再写后面的戏。

虽然改自己的东西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但人要有追求,要把作品看得比自己重要。除此之外,能跟师傅尽量跟师傅,不能跟师傅的话,你有很多学习方式。

一、在家拿着剧本对着你认为好的片子看,从里面来认识,如何从文字转化为画面,有哪些变化,你得有这个心。

二、你得去热爱表演、懂表演。好的演员也是编剧的师傅,通过肢体、语言的控制,包括微表情,他自己的调度,去呈现角色的演绎。久而久之你就知道,你笔下这个人物他怎么表现,这些都要学。

三、跟组。我的后面两部戏自己都是制片人,从筹备、选演员,到美工的图纸、服装道具、布景的搭置,我全程都跟。《北平无战事》里方行长的家就是根据我的意见来布景的,所以编剧也是要有师傅的,要以整个行业的制作流程为师傅。

不然你只是流于字面,所以我特别赞成编剧跟组,一定要跟组,我从《雍正王朝》开始就跟组,到现场了解各个部门,请教他们是如何把文字转化为影像的——灯光为什么这样打?机位为什么挑这个角度?

电视剧《雍正王朝》(1999)

如果能跟后期就更好了。跟一部片子的剪辑,包括配音、配乐。有时候我一天跑几个棚。后期剪辑我一定在,字幕也是我自己去审,一个成熟的合格的专业的编剧应该要这样做,很多编剧写了一辈子剧本,从来没跟过现场。职业编剧这些都不懂,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问:今天的编剧行业门槛怎么样?

答:今天的编剧门槛低,很多都是一个公司叫来很多人。问你想不想学编剧?然后就过来天天坐一个屋子里讨论,吵一天没有个结果,最后说,算了,分头写去。有时候开机日期临近,他们就不管了,导演改剧本,演员也改剧本,甚至道具也改剧本。

有时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然也有些是不懂,非得来改已经成熟的剧本,但更多的是拿去不能拍他才改。我们成立这个编剧委员会,就是想培养始终合格的、专业的编剧。你得真正懂,再去从事这个行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面四个字:爱国,敬业。我们说敬业这两个字,中国同美国欧洲的同行业差距很远。人家每个行业一定是专业人员,不是专业的,根本就不认可你,上岗都要有工作证。

你有证才能被行业所认可。你问人家一个打灯的为什么不学摄影,他会觉得很奇怪,他说我学的就是灯光,我对这个了解,我干得挺好,为什么要我改行搞摄影呢?

中国不是这样,还没搞清楚灯光就想学摄影,还没学摄影就想当导演。行业里面不专业的人太多。

编剧行业也是。编剧的艺术是结构的艺术,哪个编剧给我看几页纸,我一看就知道你专不专业,懂不懂戏剧结构。现在不懂的人也来搞,愿意的还很多。

搞编剧没有拜谁为师,没有通过哪些途径学习,也没有跟过现场。都没有,那你的剧本肯定没人认可。

问:作为编剧委员会的会长,对中国编剧行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答:我是搞舞台剧编剧出身的,那个时候的编剧爬格子,更有“工匠精神”,今天缺了一些“工匠精神”。编剧就应该具有“工匠精神”,把自己最主要的时间精力心思放在剧本创作上,反复打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放在其他地方,甚至有些编剧还得花心思去拉投资。这是基本要求,也是主要要求,甚至是是唯一的要求。除非你想改行了,那你就不要把心思放在剧本创作上。

我当这个会长,都是挤一点点时间去管会里的事,因为首先我是个职业编剧,我得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放在创作上。这(编剧协会)是个公益事业,你不想当,大家投票都要你当,上面也要你当。对我来说,不当的话对我有好处。

今天编剧的创作环境包括作品成活的渠道比原来更广。也许正因为这样,更导致大家不如以前有“工匠精神”。今天中国的编剧人数,在写的都算上,统计起来不知道有多少。

一定要明白一点,“人强不如货强”。只要你的剧本好,皇帝女儿不愁嫁。要把心思花在剧本上。作品拿出来,大家抢着要,这才是一个光荣的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