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尔康勃夫 德国画家阿图尔康勃夫(Arthur kampf)人物素描(小心多图)
康勃夫(Arthur kampf)不但是德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历史、风俗、版画、插图画家,而且是欧洲近现代著名的素描大师。
他自幼生长在一个人口不多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有艺术天赋的摄影师,母亲是比利时人,比他大四岁的哥哥从一开始就从事艺术。康勃夫15岁才开始学习绘画,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受到阳森、弗尔贝格和格伯哈特的指导。
当他21岁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画了《最后的供词》,27岁时,康勃夫留校任教。并在1915年-1925的间任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勃夫的素描作品曾在1912年被德国美术史论家汉斯辛格教授收录进11卷册的著作《素描大师》一书,该书以当时德国最先进的珂罗版印刷技术展现了20世纪初活跃于德国画坛的10位著名画家的素描作品,其中康勃夫就占有第十与第十一两册(刘天呈先生于1989年将这两册翻译并交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我国画家徐悲鸿曾受教于康勃夫门下,并购买过他的许多重要素描作品与油画作品《包厢》等,现收藏于北京新街口豁口徐悲鸿纪念馆。
阿图尔·康勃夫,1864年9月28日生于阿亨(靠近法国边界),1950年2月8日卒于卡斯特罗波—劳克塞尔(德国鲁尔区)。他生长在一个人口不多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有艺术天赋的摄影师,母亲是比利时人,比他大四岁的哥哥从一开妈就从事艺术。
康勃夫15岁才开始学习绘画,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受到阳森、弗尔贝格和格伯哈特的指导。当他21岁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画了《最后的供词》,27岁时,康勃夫留校任教。并在1915年—1925的间任柏林美术学院院长。
素描的根本是结构,所谓基础问题,实际上就是结构问题。康勃夫的整个作画过程都是以结构为中心的。他在细致观察、精心分析的基础上给予判断和综合,从许多画面上可以看到借助无数几何形的虚线来进行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情形。
这种几何开的分析,随着由表及里的过程而诞生,又随着由里及表的深入而消失,这是画家独特的处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善于处理形体之间相互有机的、自然生动的联结,这种方法尤其在基础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
康勃夫的素描首先强调的是结构,第二位才是明暗调子。因为前者是不变的本质,后者是可变的现象,所以他从结构出发,以结构为中心进行刻画,同时,画家也遵守光的自然法则,但又不被自然所左右,而重视物象的组织、形体结构规律的充分认识和表现。他的画没有照抄自然的痕迹,而是在自然中组合了自然,且超乎自然之上。
用线造型是康勃夫素描艺术的宝贵特色。画家的感情始终和线的笔力、笔趣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直线和曲线、实线和虚线都成为他美学素养与感情活动的痕迹。线条的千万变化体现了形体的圆和厚;笔意的起承转合,虚、实线的交错与融接,既严格又自然,达到整体感觉的高度完整。
康勃夫的画正是以取象不惑的肯定手法用强劲的线写出来的,并体现出韵律和生命的流动及热情。此外,画家特别强调“大线”和“块面”的表现手法,用直线统帅曲线,曲线变化寓于直线的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