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奶市场分析】2018年上半年国内液态奶市场销售分析

2019-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和乳酸饮料成液态奶销售增长主要生力军常温白奶和乳酸饮料销售约占到液态奶销售总量的60%,上半年销售增速分别为14%.9%,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个.6个百分点;常温酸奶销量占比约10%,比低温酸奶低5个百分点,但消费增速远超高低温酸奶,上半年同比增长16%,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比低温酸奶高15个百分点.常温酸奶高速增长主要源于风味新品开发和饮用场景拓展,如安慕希燕麦风味酸奶同比增长高达30%.低温酸奶销售明显放缓,同比仅1%,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主要源于一二线主要消

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和乳酸饮料成液态奶销售增长主要生力军

常温白奶和乳酸饮料销售约占到液态奶销售总量的60%,上半年销售增速分别为14%、9%,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个、6个百分点;常温酸奶销量占比约10%,比低温酸奶低5个百分点,但消费增速远超高低温酸奶,上半年同比增长16%,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比低温酸奶高15个百分点。

常温酸奶高速增长主要源于风味新品开发和饮用场景拓展,如安慕希燕麦风味酸奶同比增长高达30%。低温酸奶销售明显放缓,同比仅1%,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主要源于一二线主要消费城市中大卖场、超市等主要渠道中销售欠佳,上半年大卖场低温酸奶销售同比下降12%,超市同比仅增长4%。

规模效应凸显,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形成寡头局面

常温白奶和常温酸奶占到液态奶整体销量的40%左右,市场规模效应更加凸显,两市场业已形成寡头局面。在常温白奶市场中,伊利、蒙牛共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两大巨头份额基本“平分秋色”;常温酸奶市场中,伊利、蒙牛和光明共占据约90%的市场份额,“梯队”形状明显,伊利占据近“半壁江山”,蒙牛位居第二,约占1/4市场分额,光明不足20%。

规模效应凸显,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形成寡头局面

低温酸奶和乳饮料共占到液态奶整体销量的30%左右,冷藏乳酸菌饮料、低温奶分别占整体销量的4%、3%。上述液态奶市场集中度不高,仍有待乳企尤其是资金、研发力量雄厚的大型乳企对市场加码深耕。具体看,低温酸奶市场中居前位的伊利、蒙牛、光明共占据约53%市场份额,分别为21%、21%、11%,比形成寡头局面的常温酸奶市场份额分别低28个、4个、6个百分点,低温酸奶市场的快速发展已吸引了众多品牌加入。

2016年美国通用磨坊将畅销全球的酸奶品牌“优诺”带入中国,产品直指高端市场,在一线市场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以卡士、乐纯为代表的新兴国产酸奶品牌,更强调奶源的高品质和对工艺的追求,受到追求品质年轻群体的喜爱,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生力军。

乳饮料市场中居前位的银鹭、旺旺、伊利、蒙牛共占据约68%市场份额,银鹭和旺旺为第一“梯队”,均占据约20%份额;伊利、蒙牛为第二“梯队”,均约占据不足15%市场份额;冷藏乳酸菌饮料市场中养乐多凭其先发优势位居首位,占近40%市场份额,蒙牛位居第二,约占20%,味全和君乐宝并列,约均占12%,与伊利(9%)同属第三梯队,伊利在冷藏乳酸菌饮料市场领域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和拓展空间;低温奶市场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速,不容忽视,当前销售市场仍以区域性乳企为主,光明(~40%)、三元共占据约55%市场份额,有待更多企业深耕。

2017年伊利发布定增预案中表示将投资32.90亿元在东北等区域扩充低温产品线以满足市场需要;成立了巴氏奶事业部,借助现代牧业的牧场布局正式涉足巴氏奶,并成为蒙牛发力的方向之一;将旗下的巴氏奶品牌优倍升级,并完成从85℃到75℃的杀菌工艺的突破,更多保留乳蛋白等活性物质,站在了行业制高点上,引领中国鲜奶开启75℃鲜活时代。

液态奶作为乳制品消费的重要品类,近年来产品结构正在加速调整,具有新鲜度、营养价值和独特风味的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低温化、高端化产品消费市场发展迅猛,巴氏奶、酸奶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速,是拉动液态奶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乳企盈利的重点支撑品类。但是,国内液态奶市场在增长的同时,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外流、品牌“杂乱”等诸多问题。

建议如下:

(一)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者教育等途径推动乳制品结构调整,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具体做法是发展更营养低温乳制品、高附加值干乳制品,如巴氏奶、奶酪等,既保持市场开放,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又“掩盖”国内原奶价格高劣势,减少“原料奶”消费外流,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

(二)在现行的液态奶国家标准中,巴氏奶是唯一要求必须以生鲜乳作为原料的品种,而常温奶和酸奶除了使用生鲜乳外,也可用奶粉作为原料。建议加快灭菌奶、酸奶、乳饮料等市场占比较大产品标准修订,其原料奶也只能采用生鲜奶,从源头进一步降低原料奶消费外流,对促进国内奶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随着液态奶进口量和品牌数量的增加,未来国内液态奶市场将面临品牌“杂、乱”,代加工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安全风险加剧等问题。建议对液态奶监管参照婴幼儿奶粉相关规定,如实施国外生产商品牌注册制,加强境外企业代加工监管,严格品牌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