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不愿】跟着吕思勉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三国”
如果说陈寿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没有几个人曾经读过的话,那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呢,那一定可以称得上是观者如云了!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家言,是当不得正史来看待的——譬如,小说中的曹操,和正史中的曹操,虽然相似度很高,却包含了太多的虚构成分,作为了解民间观感还可以,但期望通过读《三国演义》来代替读《三国志》,那就注定会不得要领了!
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洋洋洒洒六十五卷,却依然具有行文简洁的特点,而且缺项甚多,不很符合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所以传世的《三国志》实为经过裴松之作注的版本——举一例可证,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而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了。
尽管有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版本,但毕竟要想通过它来了解三国史还存在不少困难,而且似乎也没有很大的必要——除非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者研究者,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一些必要的三国知识,估计也就足够了。在这一方面,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三国史话》,就是一位史学大家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学者卓识来写给一般人和历史爱好者的“入门级”三国史学知识科学读物。
这本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属于“大家小书”系列。同样兼有学者、教授身份的袁行霈先生认为,“大家小书”系列,作者确实都是大家,学术性都很强;而“小书”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罢了。以这本《三国史话》为例,当代史学家梁满仓认为,它的“通俗中却包含着渊博的知识”——梁满仓以这本书中的第一篇“宦官”为例进行了介绍。
“宦官”篇幅不算长,却包含着若干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首先,吕思勉先生认为,宦官在东汉光武帝之前,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而之后宦官才悉用阉人——证据就是,《后汉书·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
”这显然和一般人的认为不相一致。为了解决这个疑惑,吕思勉先生运用了训诂的方法,对“宦”字由来和实质进行了很有力度、兼顾通俗性与深度的考证——那确实是一种只有史学大家才能达到的高度。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中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以及作为一名史学前辈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客观真实性,即做到了如梁满仓所说的“小中见大,通俗中见高雅”。除“楔子”外,吕思勉先生写了二十六篇短小精干的文章,就把一部极其简略又内容十足的“三国”以史话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他显然知道读者们更想要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也想到自己对“三国”的研究心得让更多的读者知晓。
作为一位精通经史子集的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一生著述颇多,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专门史,以及《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著作。《三国史话》在他的史学代表作中似乎难觅踪迹,却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而且,从《三国史话》这本“小书”中,是的确可以很显著地“看到”吕思勉先生那一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的——这一点尤其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