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讲红楼梦 俞平伯编写《红楼梦辨》 误会李辰冬抄袭他的著作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这一误会,一直持续到了1969年,竟从未得到化解.所以,俞在"文革"中写交代材料之时,仍将这一误会写入.俞平伯(1900—1990)的<红楼梦辨>,自1923年由亚东图书馆初版之后,成为独具价值的新红学代表性著作.30年后,俞又于1952年将旧作<红楼梦辨>,修订增删,校订重编,更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发行.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史上绕不开的一段"家史",

导读:这一误会,一直持续到了1969年,竟从未得到化解。所以,俞在"文革"中写交代材料之时,仍将这一误会写入。

俞平伯(1900—1990)的《红楼梦辨》,自1923年由亚东图书馆初版之后,成为独具价值的新红学代表性著作。30年后,俞又于1952年将旧作《红楼梦辨》,修订增删,校订重编,更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发行。

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是"红学"史上绕不开的一段"家史",早已为"红迷"们所熟知。但普通读者可能不知道,早在俞的《红楼梦研究》出版之前10年,另一部同名著作于1942年就已悄然问世,作者乃是留法归来的"海归红学家"——李辰冬。

李辰冬(1907—1983),原名李振东,后改名辰冬,河南省济源县南李庄人。1924年,17岁的李辰冬赴北京求学,就读于燕京大学国文系。1928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他赴法国求学,在巴黎大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文学及文学批评。

从1931年始,他尝试用法文撰写《红楼梦研究》。1934年,法文本《红楼梦研究》的写作完成,他也因此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天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近代欧洲文学史和西洋名著导读等课程。之后,他将《红楼梦研究》改写中文版,1942年由正中书局在重庆出版。

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这样一部与俞平伯《红楼梦辨》从旨趣到方法都迥异的作品,终因其传播与影响力不够广泛,当年读到过原著的学界中人并不算多。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竟还引起了同样未读过原著的俞平伯的某种揣测与误解,并进而对之产生强烈反感。

更匪夷所思的是,俞平伯还自己翻开旧账簿,自曝了这段"私家野史"。北京雍和嘉诚2011年秋拍,一宗俞平伯手写的15件"文革"交代材料上拍。其中有一件题为"关于李辰冬"的手写材料,全文照录如下:

关于李辰冬

李辰冬,我本不认识,因他亦写了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我并不赞成,却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到法国留学。据有人告诉我,他把我早年的《红楼梦辨》改头换面,写成论文,在法国得了学位(博士?)有一次,某日上午(年月都不记得了,总在抗战以前)我去访周作人,其书室已先有客在,周未向我介绍,坐下说了一会儿我就把李辰冬窃取我写的书骗外国人的笑话讲了,不记得话怎么说的,总是玩笑讥讽。

及客去后,周作人才告我,这个人就是李辰冬!这把我弄得反而很窘。我一向不喜欢奚落人的,更不愿意当面骂李辰冬,且有些怕他,因我知这人是个坏蛋,鬼把戏很多的。但话已说出,亦无可如何了。

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回到北平,搞得乌烟瘴气,李辰冬在那时很得意、活跃。有一次在酒楼招宴文人,我也被邀而去。请客目的总是约人写文章,正因我心鄙其为人,又不愿意再次得罪他。回想仿佛有过这么一回事,印象实已很模糊了,不能说得很明确。

红蓝书店,我既无它的股票,亦未和该店作过什么交涉,为出版书籍之类,我总毫无所知。

俞平伯1969.4.24

这份写于《文学评论》杂志社专用稿纸上的交代材料,字数虽不算多,400余字却皆是俞平伯的点滴忆述。俞、李的初次见面,可谓是在极尽巧合的情况下,极端的不愉快——这种不愉快,已经到了从此交恶的程度。我们看到,俞当着周作人的面,明言李抄袭其研究成果,在互不相识的这次初晤中,俞、李二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可谓糟糕透顶了。

此外,俞平伯于1954年2月28日致信周作人,也曾提到过李辰冬(详参《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信中述及"平前作《红楼梦辨》行世以来殊为寥落,惟闻某君曾以之博取法国博士功名,尚属有用"云云,此处的"某君"显然仍是指李辰冬。

可见,在与李辰冬那次尴尬初晤之后,近20年间,俞对李的误会仍未消除,信中的论调,仍是在调侃李抄袭他的著作。而这一误会,一直持续到了1969年,竟从未得到化解。所以,俞在"文革"中写交代材料之时,仍将这一误会写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