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不在中山医院了】心脏病学“掌门人”葛均波: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失败
葛均波: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三届“九三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者为本刊记者,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7年第4期
他因发现“半月”享誉心脏病学界;
他的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的代名词;
他在心脏“支架”研发上屡获突破;
他的理想是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
他把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记者在两会代表下榻的宾馆见到了葛均波院士。我们的采访从他的医学职业说起,在戏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结束。我在他娓娓道来的言谈中,蓦然发现了一位“不一样”的葛均波。
习武,面食,小说
葛均波是山东人。山东人有很多习惯和爱好,譬如煎饼、大葱、馒头、习武,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渗透进血液中,想抹都抹不掉。
葛均波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馒头。最初医生食堂没有馒头,他就问后厨单独要。后来同事们看见葛大夫有馒头吃,也跑去问卖饭窗口要,一来二去,食堂增加了面食窗口。这是一件不大的事,但是却被葛均波讲得津津有味,他从中看到了“影响”的力量。
葛均波学过武术,但他也坦承,小时候习武并非只为强身健体,而是因为好管闲事。练过武的人,打架的时候更有底气。
葛均波喜欢看书。因为“ 文革”,本该上学读书的年纪却没上过几堂正经课,多余的精神头都用在了看杂书上。小时候,身边能找到的小说甚至手抄本,他几乎看了个遍,《金光大道》《艳阳天》《迎春花》《山菊花》《苦菜花》《一只绣花鞋》……他读书,不单单是消磨时光,看热闹,书本里的故事在他的青春年华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
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是他的最爱,说可以“倒背如流”似乎也不为过,即便这样,偶尔闲暇时他还是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美其名曰“温习人物姓名”,为此没少被老婆嘲笑。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曾经的武术、小说,以及那份喜欢抱打不平的心气,如何伴他度过青春岁月,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适逢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葛均波一次次选择,一点点积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到国外又回到中国,地域变化的背后是越来越精湛的从医技艺,越来越广阔的人生道路。按照武侠小说里的套路,他的成长可谓是一路打拼,终于坐上“掌门人”的位置。
改变的,真的很多,看见的,看不见的,交给岁月细说。
上学,从医,留学
葛均波的命运转机始于高考。“文革”刚结束后的高考,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学校里学的东西实在太少,套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可以约等于“裸考”。面对人生命运的一次转机,他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但依然不敢抱什么希望。高考结束后,他回到村子里,正好村里小学招聘老师,通过考试,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月9 块钱工资。当了57 天的“孩子王”,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1979年秋天,葛均波离开家乡,走进青岛医学院的大门。
和很多人选择从医的理由差不多,葛均波选择当医生是缘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因为手臂骨折,爸爸带着他四处救治,最后被一位老医生治好。大约是因为亲身经历了那份疼痛和求医过程的辗转心酸,所以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位好医生之于患者的意义。
1990年,葛均波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旋即他又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以联合培养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1993 年,葛均波再次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跟随导师艾贝尔教授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两年后,他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超声,半月,出名
如果说自己的名字被很多人知道就叫“出名”,葛均波的出名发生在他35 岁那年,科研工作者容易出好成果的黄金年龄。
上世纪末,超声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将超声的探头放到血管内进行诊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正是葛均波的工作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医生虽然可以通过造影技术查看血管的走向,但是看不见血管内壁的情况,而超声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
意外的突破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周日。留学生们的周末活动并没有太多新花样,聚会、打牌、逛街、泡办公室。那个周末,葛均波一如既往地钻进单位的资料室,病例、心脏超声图片、参考文献、论文稿件,铺了满满一桌子。无意间抬头一瞥,他从一幅超声图像中看到了半个“月亮”。
他的心“咯噔”一下。继续翻,咦,都有半个“月亮”?他的心越发地收紧了。一口气翻完所有图片,原来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而其他的超声图像上没有!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什么!虽然是周末,他还是立即联系了在家休息的老师,老师也是同样惊讶,同样兴奋。两个人没有在意正值周末休息时间,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形成论文。
当全世界的医生根据“半月现象”一眼即可诊断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可以明确与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区分的时候,当疾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时候,“葛”出名了。“半月现象”或“葛氏现象”成为心脏病学界流行的新名词。
谈到这个发现,葛均波回忆说,其实早在“半月现象”发现之前的1994 年,他发表的论文附图上就有“半月”的图片,并且发表在美国最好的心血管杂志上,但当时并没有觉察到这会是一个普遍现象。
关于这个发现,葛均波承认他的运气很好,但是他更相信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他也常常说,“很多发现并不是想要去发现,只是偶然有一个灵感。”
谈到发明、发现, 葛均波坦言,有些发明也许并不是发明者的本意,有些时候甚至可能是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也有的时候是一些偶然的发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过分强调计划、强调目的的项目管理体系反而限制了科研的发展。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失败,允许探索,赋予科研经费更多的灵活性,给科学家松绑,让科学家做一些喜欢的探索。也许,我国科技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会在兴趣指引的探索下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回国,适应,认可
在德国的九年里,葛均波收获颇丰,看得见的有发表二百余篇学术论文,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医院科室主任、老师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等;看不见的有经验上的、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讲起这些,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轻松和快乐。他说:“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专心做研究的时光,年轻、有精力、没有杂事、不用应酬、心无旁骛。”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此后也许就会在德国过着优渥的生活。
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出访德国,并邀请葛均波参加晚宴。宴会上,江泽民向海外学子发出回国的邀约,他动心了;主席访问结束回国,他的日程表里也写下了回国考察的时间安排。
199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虽然这里是他的母校,但在同事们眼里他依然是个外来的“和尚”,最初并不看好他,觉得他杀杀小白鼠、做做试验、发发英文论文还可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一次手术中,大家怎么也找不到可用来插管的血管,葛均波说:“我来!”插管在国内的手术流程里属于麻醉师的工作范畴,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葛均波完美实现。大家说:“好像这个医生也不是只会杀老鼠。”别人治不了的病葛均波能治,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葛均波能处理。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而他自己也渐渐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感觉。
其实大家不知道,各种插管之类的操作技术,都是德国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葛均波操作的时候,早已成竹在胸。德国人的严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职业理念的形成,像植入骨髓般成为他的职业素养。
表面上看一切似乎还算顺利,但只有葛均波自己最清楚,刚回国的那段时间里,自己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第一个春节休假,他将家人送回老家,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一边吃泡面,一边写基金总结报告。他不明白,日子为什么会过成这个样子。如此种种,他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装满家当的集装箱还在海上漂浮着的时候,他就问过自己,是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再飘回去。
“百二秦关终属楚”,他选择了“破釜沉舟”。
回首往事, 葛均波说:“ 回国这么多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经过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得很好,给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可以让科学家做一些事情,回国让人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成就感。”
治疗,救人,支架
得益于精湛的技术,葛均波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伴随的字眼通常是:第一例、疑难、完美、国际领先……葛均波就像是战场上的突击队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获得突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山医院第一次成功开展心脏移植手术;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国内首次采用高频旋磨术打通完全堵塞的冠状动脉,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国际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等。
如果说因为“半月现象”在国际上出名是一次偶然,回国后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足以证明葛均波的实力,而当葛均波这个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代名词的时候,葛均波时代到来了。
面对日渐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葛均波带领团队率先在中山医院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首开急性心梗患者抢救的新途径。所有的人都明白,开通这个通道意味着什么,一边是患者的生死较量中,生的希望占强,一边是医护人员的工作与休息之间,休息让位于抢救。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第二位的。葛均波经常在夜里被叫起来出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忙了,但是,所有的人都觉得:值!
在能看得见问题的人眼里,问题总是存在,这一次葛均波看到的问题是:支架。支架是冠心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医疗产品,十多年前支架只能依靠进口,单价四万多元,因此冠心病在那个时代被划入“富贵病”。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的大面积爆发,发病范围不再局限于富贵人群,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普通百姓无法招架。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葛均波发现进口的支架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金属支架上的药物释放后容易引发炎症,而一旦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率高达近40%,且支架放置期间需要一直吃药,以避免支架所在区域的二次堵塞。
研发,突破,愿景
攻克支架的难题迫在眉睫。但内行人也都明白,按照惯例,这件事不在临床医生的着急范围之内。可是,葛均波想做这件事,他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架。
在研究新型支架的那段时间,他和他的学生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他们从众多备选材料中寻找适合做支架基体的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要求能够起到金属支架的支撑效果,而且需要避免后续可能引发炎症等副作用的影响;还需要研究一种有效的涂层技术,不仅能够使药物按照要求粘附在支架上,而且能够根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缓释。
当聚乳酸类材料遇上非对称性涂层技术,小巧可爱的“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诞生了,单价一万元。经临床应用,新支架的血栓率从1%~ 1.
5%降至0.15%~ 0.3%,那一年是2005年。这项发明让国内年均八万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如今,可降解支架的使用人群已经扩大到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国,小小的支架开始承担起出口创汇的大任务。
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颁发给葛均波的团队。
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制已经解决了时下的问题,研究可以宣告结束,然而在葛均波眼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支架的功能是扩充堵塞的血管,而当血管堵塞获得修复,恢复正常功能之后,支架的存在就是“多余”。实际情况是,支架的工作原理类似膨胀螺栓,一次使用,一旦放入,不能取出,除非破坏性拆除。当“多余”的支架遇上可降解材料,这对“生死冤家”创造了支架史上的又一项新突破。
2013年9月,完全降解支架进入临床人体实验阶段,新的支架可以实现三年内完全降解,但支撑情况略显不足,在血管张力作用下可以产生10% 的回缩。这不是葛均波想要的理想结果,他的目标是让支架在半年内完成降解,这样患者可以再少吃两年半的药。
但这还不是葛均波的最终目标,他和他的团队在设计一种新型支架,既可以实现金属支架一般强有力的支撑,又能够快速降解,且没有生物炎症反应。研究的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葛均波和他的团队一刻没有停歇过。
可降解支架在2017年1月已经完成1230例人体实验,预计2018年中期完成随访,2018年下半年将有望上市。一旦上市,利润的计价单位将是亿元人民币。
舞台,影响,格局
2017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开到第11 届。遥想11 年前这个圈子里的学术会议情况,可谓“山头林立”,会议数量多但规模不大,因此影响也不大。而今,在主任委员葛均波的召集下,经过业界人士多年的经营和建设,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成为在国际和国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参会人数从最初的2000 余人逐渐增加到现在的10000 余人。而葛均波,则以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在心血管病治疗这个领域确立了“掌门人”的地位。
葛均波有一个理想,他想建设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在这份规划里,要聘请全世界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只招收50 名学生,他要亲自面试每一个学生。他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一批真正热爱医学的医生,并把他们培养成行业内最好的医生,真正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为了这个心愿,他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财力,这部分经费可能需要来自支架市场。
葛均波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有一天能看见,医疗的核心技术、仪器设备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上。
建言,预防,前瞻
近30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增加,死亡率居高不下。据2013年统计,每死亡3个人,就有1例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死亡4个人,就有1例是肿瘤患者。
适应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抢救特点,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传输和大数据优势,身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葛均波,适时提出心血管疾病抢救新举措,一个全新的心血管疾病急救、诊疗流程:即抢救人员在救护车上完成对病人信息的有效采集,第一时间将数据传递到医院,在患者抵达医院前的这段时间内,医生完成对患者既往病史的了解,对病情提出预判,提前准备好可能的医疗方案及用药,待患者抵达医院后,迅速开展有效抢救。
如此,目的是缩短发病与治疗的时间间隔,其中最大的受益方是患者。建立全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以后,这套流程将在全国设立的1000 个胸痛中心投入使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协调中。
在这个社会中,有一些相依相生的存在,医生的存在是因为患者的需要,支架的市场是因为冠心病治疗的需要。葛均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支架的研发者,而他的愿望,却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健康, 不需要支架。心脑血管疾病的“ 罪魁祸首” 是胆固醇,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从国家层面广泛开展胆固醇筛查工作。
他建议通过对高危人群实施合理饮食、适当体育运动、早期药物干预等措施,控制胆固醇的危害,力图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战线前移至早期预防阶段。这样支架就没有市场了。
葛均波说,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武术,支架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支架。将来应该消灭支架,但是20年之内还不可能。
有情,有爱,有心
在医院里,医生面对患者及家属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解释清楚治疗手段和后果,有时这也是一项“技术活”。葛均波的行医记录里,没有医疗纠纷,没有投诉记录。他的秘诀是:把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葛均波“护犊子”,他总是主动为自己团队里的人着想,谁家的大事小情,只要他想得到的,大家需要的,他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处理。谁家停水了,有矛盾需要解决,有孩子要升学等,这个时候的他就像是中国老式家族里的“族长”。
过年过节的时候,到病房看望病人和值班医护人员,大年初一将同事请到家里聚餐,他这个大家长可是足够操心。葛均波坦言,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照,他现在做的只是一种传递与传承。是啊,人生路上,有“他人的关照”是多么的重要。
葛均波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这时他喜欢唱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无论多少辛苦、辛酸,葛均波走过来了,谈及成功的秘诀,他更想分享的是对于机会的把握。比起一些不靠谱的梦想,有眼光看到机会、有能力抓住机会似乎更实际一些。而这份敏锐的视角、抓住机会的能力,除了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捷径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