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怜花江湖外史 王怜花:《江湖外史》
《江湖外史》这本书,从书名到作者都透露着浓厚的武侠气息。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很多读过的人说它就是一部讲武侠的,是金庸、古龙小说的论著;也有人说这是一本讲青春的书,是一本回忆青春的纪念册;还有人说它讲的是人生和道路的选择,是一本深奥的哲学系书。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江湖外史》”。不妨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仔细读读,看看读出的又是什么。
虽然钱钟书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就不必去问下蛋的母鸡是哪一只了”,不过这本书的作者还是很想在这之前介绍一下,王怜花先生的真名叫蔡恒平,书里简单介绍了他出生于1968年年初,16岁就上了北大,并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在八十年代是北大最著名的诗人才子之一,为无数人所仰慕。
蔡恒平热爱武侠,尤其以金庸、古龙为甚,这本《江湖外史》最初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的,打着的是“古金兵器谱”的旗号,熟悉古龙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说里有个兵器谱的排行,江湖知名人物会按武功强弱排个座次,蔡恒平的兵器谱就是以古龙和金庸的小说为话题展开的一系列文章,在论坛上写兵器谱的时候,他的网名就叫“王怜花”。
王怜花是古龙《武林外史》里的一个人物,但却算不上很正宗的主角。
为什么一个热爱金庸、古龙的人会选择一个不是主角的人做自己的名字呢?王怜花是一个易容高手,人称——千面公子,蔡恒平认为易容、多面是实现生活的一种可能,还曾经替这位“千面公子”说了一段内心独白。迷恋于追逐生活多种可能性的他,让自己化身为王怜花并写出了这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感悟的《江湖外史》,是不是也算一种易容呢?
虽然说到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世界,即便是00后、10后也可以说上几句,但是大家对金庸、古龙的接受是有不同时代的代沟的,在60、70年代那里,武侠是一篇篇杂志连载,一本又一本的杂志小说;到了80、90后,武侠是唱着粤语歌的港剧;而到了00后、10后,武侠就化为了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而对于80年代校园大学生的回忆,都有一个情节是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同看一本武侠书并交流切磋武侠读后感。在王怜花北大读书期间,就写过一篇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上铺路和下铺路是一条路》。
人生道路的选择,一直是王怜花孜孜不倦探求的问题,他还把这个问题引入了武侠小说,于是他解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笔下的人物,处处是以道路选择为切入口的。比如说在写《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就用了“集体生活”四个字为题,一点一点来剖析令狐冲的道路倾向。
在王怜花看来,令狐冲的道路是由他热爱集体生活的天性决定的。王怜花认为混江湖是道路选择,混情场同样也是道路选择,他从金庸、古龙的书中找到了三种类型,首先是“无名老僧”、其次”韦小宝”、最后一种是“陆小凤”,具体的领悟还需从书中慢慢体会出。
王怜花就在那些刀光剑影的世界里探寻每一个人的道路,然后把这些道路带进自己的生活。这本《江湖外史》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值得一读,希望大家能够从阅读中得到自己的生活体验。
附:大咖荐语
怀念怜花,我们的相识从怀念开始,在你给蔡花花洗尿布的同时,名动江湖的“古金兵器谱”一篇篇在论坛中贴出来。你的文字我阅读了大约有数百次……如同你靠古金和几瓶劣质红酒度过了一生中最失落的冬天一样,何帆博士曾经靠这本书支撑着人生的低潮。——经济学者钟伟
从昨天下午到晚上,当我一边读小蔡的书,一边感到灵魂慢慢泡软的时候,我觉得内心又有什么东西重新生长起来了。青春是那样旁若无人。当我们回忆青春的时候,我们重新获得了勇气。就像一块蒙尘的玉,当指尖拂去上面的浮尘,它又泛出淡淡的光华。——媒体人、作家李方
书中的很多名言我已经熟读成诵。比如“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我也会记住:“世上的万物,世上的人们以及人们的心灵,都要消失,因为它们的美有一部分本来就由这不幸所形成。”——经济学者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