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人口】西非的黎巴嫩人 是天使还是魔鬼?
无论是在初到利比里亚还是在蒙罗工作和生活近8个月后,我身边遇到的中国同胞和商人,国外维和军警和民事人员,所有的人聊天时避不开的话题,永远都是利国的黎巴嫩人的各类生意、他们在非洲的创业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与传奇。
黎巴嫩人与非洲颇有些渊源。据说,上世纪20年代的黎巴嫩人急于离开祖国寻找一片和平的商业乐土,于是野心勃勃的黎巴嫩商人计划乘船去南美的巴西开辟贸易市场,商船中途因天气原因停靠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后,很多的黎巴嫩商人是第一次出海,经历海上几个月的漂泊以为已经到了最终目的地巴西,就径直下了船,当发现自己到达的不是理想中的美洲而是非洲之后,商船早已离开,就这样,黎巴嫩人不得不在落后的西非土地上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而造成本国的动荡不安,使黎巴嫩人就把西非当作自己的家园,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
黎巴嫩商人在利比里亚这片土地上已深耕五十年以上,经过十多年内战的洗礼和总统大选的锤炼,从兜售针头线脑到从事黄金铁矿和钻石贸易,黎巴嫩人无处不在。经过多年的耐心磨合与细心维持,黎巴嫩商人和利国政治高层的关系根深蒂固,其在经济领域内的控制地位短时间内更是不可能动摇,目前已经是第二代黎巴嫩人正在巩固他们的家族产业和垄断行业,数千计的百万和千万黎巴嫩富翁像多株百年大树一样在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非小国深深扎下了根,即使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也能生存。
在利比里亚你可以亲身体验到,小到路边的小卖部、蛋糕房,大到首都最高档的宾馆和餐厅以及大型超市,其老板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黎巴嫩人。不管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甚至是美国人提到黎巴嫩人和他们的生意时,所有人语气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丝羡慕嫉妒恨。
因为整个利比里亚最富有的人群非黎巴嫩人莫属,关于他们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有人说黎巴嫩商人可以在24小时内随时可以敲开总统的办公室和家门,还有人说多个黎巴嫩人的财富可以随意在首都蒙罗维亚买下几条街,蒙罗维亚的高档酒吧和顶级娱乐场所每天晚上最好的座位总是为黎巴嫩人预留。这些所有的事实和传说都充分说明了黎巴嫩人的财力已经彻底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仔细分析,下面以在西非小国利比里亚的黎巴嫩人为例而谈到的几点也许能或多或少的诠释黎巴嫩人为什么能成功逆袭整个西非地区的商业市场吧。
1.抓住机遇,战争和疾病中坚守;迎接挑战,立足长远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利比里亚内战爆发后,很多国外商人纷纷逃离这个国家,当时正是黎巴嫩商人在利国的黄金发展时期,虽然商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更多的黎巴嫩商人选择在那个硝烟弥漫的特殊时期坚守,一方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自己和下一代守护着耕耘了几十年的商业版图,另一方面黎巴嫩国内也非常不太平,国内的家人和同胞也早已饱受战乱。
据说,当时的在利的黎巴嫩人在利战事稍有喘息时,就会想尽办法购买并储备几个月使用的燃油、食品和饮用水,并在黑市上购买武器装备进行自我保护。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当地人连维持生存最基本的食物都没有,很多人饿死在街头,然而当时的黎巴嫩人拥有足够的食品和饮用水,很多当地人正是靠黎巴嫩人的施舍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存活了下来,虽然现今的利比里亚都认为暴躁的黎巴嫩人像吸血鬼一样吸食着这个落后国家的经济利润,但也有很多人感激黎巴嫩人在内战中的救命之恩。
内战之后的黎巴嫩人迅速捕捉到了商机,在粮食和石油销售行业中占据了垄断地位,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他们会义无返顾地进行再投资,或建楼房店铺,或扩大经营规模。
客观上来讲,黎巴嫩商人在利比利亚长期坚守和苦心经营已经成为利比里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真的没有了黎巴嫩商人,这个国家的经济离崩溃也不远了。
两年前,埃博拉爆发的最严重时期,各国在利的投资人数和规模骤减,很多在美国有房产和亲属的利国高官和富人都纷纷选择逃离,还有很多人跑到了周边邻国,利国内经济遭到重创,失业率陡增。经历过利国战争洗礼的黎巴嫩商人又迎来埃博拉的严峻考验,这一次他们仍然在死神的威胁下默默的选择坚守。
在所有人都羡慕嫉妒黎巴嫩人在利国获取巨大财富时,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们曾在战争和死神的阴影中坚守时的悲观和恐惧,这种坚守的背后有些许的无奈,但更多的一种危机意识下的勇敢和坚持。
2.掌握当地语言、融入当地文化,实行属地化管理。
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黎巴嫩商人在西非各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黎巴嫩人在母语之外,还讲阿拉伯语、法语、英语,甚至葡萄牙语和斯瓦希里语。早期的黎巴嫩移民深入到乡村向当地黑人学习土著语言,现代的黎巴嫩人甚至将子女送到黑人办的学校。
一位出生在利比里亚的黎巴嫩人曾宣称会讲56国语言,最后还上了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验证真伪,虽然现场被很多人质疑其语言能力,但这种消息也在客观方面反映黎巴嫩人先天的语言优势和适应能力。目前,黎巴嫩人尤其是商人可以在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塞拉利昂,甚至整个西非地区自由往来,可以同政府直接交流,这些是其它国家的商人目前很难做到的。
黎巴嫩人有一少部分会与当地黑人通婚,因为他们的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经营,所以其雇员也大多雇用当地所在国的人员进行属地化管理,既解决了当地的高失业率问题,又便于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对一个外资企业在当地的迅速发展来讲是大有裨益的,也更值得拟投资非洲的企业予以借鉴。
3.低调慷慨但并不肆意施舍
黎巴嫩人平时低调,慷慨但并不肆意施舍,他们非常注重生活品质,首都蒙罗维亚装修最豪华、设施最完善的住所肯定是他们的不动产或商铺。然而,黎巴嫩人整体上都比较低调,他们从来都不会像当地的官员和富人一样一掷千金、挥霍无度。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黎巴嫩人是当地最富有的人,但黎巴嫩人却并不乐善好施,他们对利比里亚当地人的乞讨和捐赠请求也并不总是慷慨解囊。在蒙罗维亚市中心,有一家叫Allac的电子产品商店,是联合国维和人员制作标志性纪念勋章的唯一定点商户,我几次去店里为即将结束维和任务的同事定做纪念勋章,每次去都会遇到在商店门口向黎巴嫩老板乞讨的当地人,店主会给当地的残疾人和智障人士予以施舍,但每人次最多只有5利币(大概是人民币3毛钱),多了一分都不会给,重复乞讨者更没有机会。
当然,有关他们向政府或社会组织捐赠大笔现金或物资的新闻也更是凤毛麟角。
4.以家族产业为基础,用移民带动投资,以行业垄断为终极追求
黎巴嫩在利国的商业模式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之间的相互协作,分化组合,向现代企业模式方向转化。由于利比里亚市场较小且长期处于不规范的状态,以家族为单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中小型企业,这种低劳动力成本和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发展形态相对比较适合利比里亚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巴嫩裔人口多余于国内人口的国家,黎巴内本国仅有450万人,但世界各地黎巴嫩裔人口约1500万,粗略计算,目前在西非的黎巴嫩人就有近50万左右。
很多的黎巴嫩家庭也早已经移民到西非各国,在利比里亚很多地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拖家带口的黎巴嫩人,目前已经是第二代的黎巴嫩商人在这个可以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土地上继承着上一辈人的生意。与单纯开展投资方式不同,这种移民带动投资的方式能帮助黎巴嫩商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地情况,对保持其经济产业的稳定和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种投资方式也让黎巴嫩商人更具国际化和游牧精神。定居利比里亚的黎巴嫩父母现在很少把孩子送回黎巴嫩受教育,他们选择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国际学校,甚至是当地黑人开办的学校。
年长些的黎巴嫩人根本就不会再奢望回国内找份工作拿退休金。尽管所有黎巴嫩人的根都在中东,但那片千苍百孔、危机四伏的土地上沉淀了太多的仇恨、阴谋、血腥,现在只能成为海外黎巴嫩人的一种心灵的寄托……..
当然,黎巴嫩人也有自己非常明显的也许是致命的弱点。利国当地人眼中的黎巴嫩人位于属于食物链的最顶层,他们性格执拗强势,但大多数人暴戾易怒,反复无常,在工作中不允许反驳,高傲自大,也很少妥协,甚至粗暴。他们擅长表面和善,但更擅长威胁。
例如,利国建筑材料市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黎巴嫩人控制着,所有的黎巴嫩商人都能在价格上达成一致,在与任何客户涉及到价格等关键因素谈判时,如果拿不出来信服的理由说服他们,价格上一点一滴都不会退让。
很少听说黎巴嫩商人内部有不团结或互相倾轧的现象。与此同时,黎巴嫩人对在非洲的中国人却非常羡慕,他们知道中国在利比里亚的大使馆和经商处为在利比里亚的中国商人和同胞提供安全保护和投资指南。
尽管黎巴嫩人在利比里亚也有自己的使馆,但其馆址是租赁的黎巴嫩商会的房产,其本质上是“挂靠”在黎巴嫩人商会下面的“机构”,驻利商会主席的作用和地位要远远高于使馆官员。在海外的黎巴嫩人一直都认为,黎巴嫩本国政府只会正大光明的向海外的黎巴嫩商人收税,当海外局势发生动荡时根本就不管他们的死活。也许正是这种危机感和奋斗意识让他们在利比里亚有了巨额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黎巴嫩商人似乎更喜欢或更痴迷于行业垄断,并为此不惜血本,这也是他们致命的弱点之一。有时会为了占领市场,拼倒对手,而进行疯狂的倾销、甚至亏本经营,时常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从商业大格局和长远发展战略角度来分析,黎巴嫩商人的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也许正因于此,黎巴嫩人未能像他们的“敌人”以色列人那样在世界商业帝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地说,西非的黎巴嫩人既不是天使,也算不上是魔鬼,似乎是更像一个界乎于二者之间的、精明而利己的成功商人群体。
住在我楼下的黎巴嫩餐馆的老板前两天刚从黎巴嫩回来,昨天傍晚,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在聊天中他提到:“我这次回黎巴嫩呆了八个月,但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最想念的还是利比里亚的黎巴嫩人社区,无论我去世界的任何角落,我总是会想念那个叫蒙罗维亚的城市和那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