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娟照片 祝希娟出任制片人 用影像定格"新中国22大影星"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年前的一天,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在通心岭家中作为"22大明星"中的一员接受采访时突然灵光一现:半个世纪过去,22位电影艺术家已经走剩了一半,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音容笑貌用胶片定格下来?这就是专题纪录片<永恒的星辰--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最初的创意来源.今年恰逢该评选50周年,在深圳的支持下,祝希娟的这个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如今,这部纪录片已在北京开机拍摄.作为"22大明星"中最年轻的一位,也作为该片的制片人,74岁的祝希娟在深

3年前的一天,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在通心岭家中作为“22大明星”中的一员接受采访时突然灵光一现:半个世纪过去,22位电影艺术家已经走剩了一半,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音容笑貌用胶片定格下来?

这就是专题纪录片《永恒的星辰——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最初的创意来源。今年恰逢该评选50周年,在深圳的支持下,祝希娟的这个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如今,这部纪录片已在北京开机拍摄。作为“22大明星”中最年轻的一位,也作为该片的制片人,74岁的祝希娟在深圳家中接受了记者专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文 齐洁爽/图

“灵光闪现”于3年前的一次采访

“22大明星”这个词对于四五十岁的中老年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电影院中,曾悬挂过22位神采奕奕的优秀男女电影演员的大幅黑白照片。其中,祝希娟就是最年轻的一位。因为扮演了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年方24岁的祝希娟成为新中国影坛上第一届“百花奖”影后,随即又当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2009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一系列影视书籍及纪念活动纷纷启动。当年年初,祝希娟接受了《永恒的星辰——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画传》的采访。当该书作者来到她的家中和她聊天时,祝希娟心中一动:既然可以用文字来记录“22大明星”,为何不尝试用镜头和胶片来定格那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

“况且,从1962年到当时,‘22大明星’评选已经过去快50年了。半个世纪的沉淀,这是一个最好的契机。”

然而创意只是创意而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手创办特区电视台、2006年从美国回深后成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公司的这位老艺术家,一辈子都奋斗在影视圈中,深知投拍一部纪录片的不易。尤其靠自己这家小小民营影视公司的一己之力,不论资金、运作,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祝希娟的美好愿景就这样停留在了脑海里。

“没有深圳,这事成不了”

直到今年初,机遇来了。

2012年2月7日,深圳文艺界新春茶话会在五洲宾馆举行。市领导与深圳的文艺界代表济济一堂畅想未来。作为特区影视事业的拓荒牛,祝希娟也参加了茶话会。“晚宴时我刚好坐在市领导旁边,他们一听就非常支持,说:我们有义务为中国影坛留下这笔宝贵的财富。”

9月底,经过半年的筹备,在绍兴举行的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前,中国影协驻会副主席康健民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专题纪录片《永恒的星辰——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启动拍摄,该片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祝希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祝希娟担任该片制片人,儿子侯亮担任导演。“于蓝、金迪等都出席了发布会,这个项目的受关注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全国数百家媒体的热烈参与让我们坚定了信心。”

“没有深圳的支持,这事成不了。”祝希娟说起该片的启动过程仍然很激动。“深圳‘大文化’的思路特别清晰,不仅为自己的特区文化闯出一条新路,还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贡献着智慧、财富和资源。”

半个世纪过去, 只有11人还在世

祝希娟说,这部片子让她有“与时间赛跑”的感觉:“如果我们能早几个月启动,就能拍到陈强、张瑞芳两位老师生前的片段了。”她遗憾地说。

时间飞逝,如今那次新中国的“造星运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22大明星”中仅有11位还在世,多数已进入耄耋之年,最年轻的祝希娟都已经74岁了。“他们都是我年轻时的偶像、敬重的老师,当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现在为他们留下影像资料,也是我能尽的一点微薄之力。”

如今,侯亮已经开始在北京拍摄崔嵬、于蓝以及当时新桥会议的遗址。“片子的设想是23集,22人每人一集,长度半小时,第一集则是‘22大明星’的概述。”祝希娟说,留学回来的儿子希望闯出一条中国文艺纪录片的新路子,主要展现艺术家们的表演特点和艺术价值。

“要表现出他们的德艺双馨,因为这一点现在的演员太缺了。”纪录片预计用一年时间拍完,明年向央视电影频道以及各大地方台发行。“平均半个月要拍完一个人,时间很紧迫。但有些镜头,再晚一点就可能来不及了。”

今年中,陈强、张瑞芳相继去世。“一个时代远去了,但我们得知道我们怎么来的。”

那是新中国第一场“造星运动”

记者 杨媚

1961年,在全国文艺界和电影界的“新桥会议”上,周恩来倡议评选中国的电影明星。次年初,国家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北影厂的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孙道临、祝希娟;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22个人定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

为什么是22个人?祝希娟说,一个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这是仿照当时苏联的 “22大人民影星”得来的。回想起当年的选举,祝希娟说自己依然有“一跤跌到青云里”的感觉。

先是当选“百花奖”首届影后、接着又入选“22大明星”,祝希娟说,自己是“运气好”。祝希娟1938年生于江西赣州,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9年,导演谢晋正在筹拍《红色娘子军》,一直没找到扮演浓眉大眼、泼辣爽直的“吴琼花”的合适人选。

一天下午,他到上海戏剧学院“选秀”,偶然发现一名女生在后台与男同学争吵,一下子就被那女生火辣辣的大眼睛打动了,那就是正在读大三的祝希娟。1961年《红色娘子军》公映,吴琼花一角让祝希娟成为轰动一时的明星,随后夺得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当时是由各大电影厂推荐名单到国家文化部。我当时还在上海青年话剧团,因为主演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红色娘子军》,因此上影厂把我也推荐上去了。”突然有一天,厂里通知祝希娟和其他7位演员去拍照。“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到最好的照相馆拍照,直到几个月后在各大电影院看到自己的大幅照片,才心中一惊。”

祝希娟透露,当时电影演员并不富裕,照片上的西装还是找厂里老演员魏鹤龄的太太借的。当时厂里领导对当选“22大明星”的演员有八个字的教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当时每天6:30起床练功,钢琴、舞蹈等等,还每天看书,像契科夫、莎士比亚、莫里哀、鲁迅等中外文豪的作品,都是一本本接着看完的。”

“当时的百花奖是全民评选,比如一个车间30人,只有一本《大众电影》,就大家商量好选谁,然后在票上写好,还要注明第几车间30人共同选的,那时候没有电子计票,都是北京的中学生用算盘一张张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