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字帖王羲之】王羲之草书字帖
推荐二玄社高清字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二种)
《十七帖》是晋王羲之所书的草书信札集,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为唐太宗御府内本,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然现今流传刻本大都为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五十六字,可能是因为刻帖上石时有所增补。
《十七帖》的墨迹虽早已失传,但刻本、临本流传甚多。最早上石的时间已不可知,从南唐李后主《澄心堂帖》即收有贺知章临本上石来看可知十七帖为中国最早的刻帖之一。
传世的《十七帖》刻本很多,大体说来有这样几大系列:一是“馆本”,系列,即帖尾有‘勃’,字及小楷“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等字,在末下署‘。僧权’,两字,其中又分僧权缺左旁和勃字有渴笔数种。
一为贺知章临本,见《淳化阁帖》、《太清楼续帖》诸刻帖中。一为缺十七行本,此原本为唐人硬黄双钩本,后为米带所得,割其中十七行与人易画故少去十七行一为河南本,此本为宋人临本,但摹刻具精.别有异趣。另还有像翁方纲等后人临本。现在市面流传出版物多以馆本为主。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王羲之字逸少,琅哪临沂(今山东)人,出身于东晋名门,是淮南太守王旷之子,71相王导之从侄。王羲之本人做过秘书郎,后升迁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行、草、楷诸体皆佳,曾被尊为书圣.后世的书家倍加推崇。王羲之七岁即善书,亦曾学书于卫夫人,后又广见苦习博采众长,承汉魏草、行、楷初创之时,以自己特有的才分和经历,抓住了时代赋于他的机遇,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王羲之对于草书的贡献主要是像《十七帖》这类小草的书体上。今草的定体虽说在汉末张芝等人对此种书体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张芝等人还不能完全脱离古风,只不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真正使今草得以发扬光大的则是王羲之。王羲之以一种冲淡平和的气息,提纯了今草的写法,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写出了典雅飘逸、风流调搅的妍美风貌。
《十七帖》正是王羲之小草书的代表作,此帖虽说不是王羲之同时期所书写的信札,各帖之间的写作心态和笔墨运用及章法结构特点是有一些不同,但从大的范围来看,此二十余种信札都属王羲之晚年所书,而又由于书札体裁的特殊限制,所以整体上风格又是相同的.体现出了王羲之草书的一贯风貌。
《十七帖》属字字独立的小草书体,字与字之间大部分无牵丝相连,字内笔画虽按草书字法相连接,但多数却保持着故有笔画的用笔势态。所以说在习小草时((十七帖》是最佳的人手范本。它的横竖撇捺、钩挑牵丝都成为后世小草用笔的典范。
王羲之的用笔多是藏头护尾、起伏有致,正像孙过庭所说的“变起伏于峰抄,殊朗挫于毫芒”。他的折顿钩挑干净利落,轻提重顿过渡自然。各种笔法交待得清清楚楚。在运笔书写的过程中能充分地利用毛笔的弹性,将行笔的情感韵律和笔法的要求融为一体,写出了既质朴又妍丽的线质,这方面也正是王羲之继承了古人的遗意,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典雅飘逸的气息所至。
《十七帖》的结字看似平淡,实则变化多端。字形以正为主,但常是以斜取正,即使是正字也多以各种斜线穿插。在处理各种变化的结构时,王羲之巧妙地寄平衡、对比、错位、娜让等手法自然地运用到字形的构造中,时时造险而又化险为夷,创造出姿态各异的优美字形。
《十七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小草字法的样式,后世小草字法的书写绝大多数都是在王羲之这一系列中进行的。后世的小草书家.虽说写法各有不同.但多少都受到过王羲之的影响,像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从他所书的《千字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笔法到结体都是继承了王羲之的草法。
可谓。笔力纵横。绰有祖风。只是在情趣和变化上远逊其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亦可称为小草书写的典范.
但细看则会发现《书谱》中有很多草字写法和《十七帖》如出一辙,几可乱真。只是孙过庭在用笔和书写节奏上加入了自己的特点。正如米莆所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贺知章有临习的《十七帖》传世,他的《孝经》也可以看到《十七帖》对他的影响。
怀素以狂草名世,但观其小草《论书帖》则会发现和王羲之的联系。宋以后《十七帖》流传更为广泛,书家争相习之。像苏东坡、米莆、康里子山、赵孟颊,董其昌、王铎、朱聋、吴让之、刘墉等著名书家都有((十七帖》临本传世。
总之,《十七帖》是小草书的精典作品,又影响着众多的草书书家,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十七帖》都是最重要的人手范本,习草者不可不学。
王羲之草书字帖_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