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培老婆】蒋锡培:生命中的光与电

2019-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早晨8点,蒋锡培准时来到位于宜兴市高塍镇范道村远东大道6号的办公楼,打卡进入办公室.33年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都是这个时间和自己的员工一起来到公司.围绕着他工作的办公楼,是方圆2400亩的远东控股集团工作园区.范道村,毗邻太湖,名字据说来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姓范的道士.如今这里却从一个湖滨鱼肆发展成中国电缆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区.1980 年,18岁的蒋锡培放弃了学业,开始从事钟表维修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改变历程."我们以前(做企业)是为了养家糊口,谈不上志向远大."

早晨8点,蒋锡培准时来到位于宜兴市高塍镇范道村远东大道6号的办公楼,打卡进入办公室。33年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都是这个时间和自己的员工一起来到公司。

围绕着他工作的办公楼,是方圆2400亩的远东控股集团工作园区。

范道村,毗邻太湖,名字据说来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姓范的道士。如今这里却从一个湖滨鱼肆发展成中国电缆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区。1980 年,18岁的蒋锡培放弃了学业,开始从事钟表维修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改变历程。

“我们以前(做企业)是为了养家糊口,谈不上志向远大。”虽然因为感冒,蒋锡培的嗓音略显沙哑,但仍尽量把每个字都说得清楚 、响亮,“但随着企业慢慢做大,就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的荣誉感。”

1990年2月,蒋锡培和28 位青年同乡筹资180万元创建范道电工塑料厂。28年以后,蒋锡培的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控股”或“远东”)早已稳居“中国企业500强”,成为覆盖智慧能源、通信 、投资等多业务板块的大型民企集团。

此时,谁能想到这个“电缆大王”当初的创业目标是“有5万块钱的存款,在家里有两间楼房,再娶一个漂亮贤惠的老婆”?

英雄出草莽

蒋锡培出生在中国当代史上最饥饿的一个年份——1963 年,即便是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也未能给予他一个温饱的童年记忆。对饥饿和贫穷的恐惧,或许是蒋锡培后来创业、立业的直接动因 。

蒋锡培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1981年,19岁的蒋锡培高考落榜,不愿意复读,就跑到杭州跟二哥学习修表。当时,父母并不同意,但蒋锡培很执拗。

如果当初没有南下杭州,而是继续和同学们复读,也许今天的蒋锡培会是某所学校里的一位教授。出生在“教授之乡”“院士之乡”,当教授,正是当年蒋锡培心中最大的理想。

直到今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蒋锡培还是对从前放弃学业抱有些许遗憾。

“农村孩子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走出农村。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什么的,觉得考上大学很有希望,但当时考大学升学率只有2%〜 3%,所以第一年高考落榜了。一些同学去复读,后来考出来了。我也还想读大学,也去复读过一个月。”

后来为什么放弃了?“那时农村已经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很多人有了做生意的念头,有跑运输的、做手工艺的, 以前被禁止的事情现在都能做了。”蒋锡培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己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一心想着去修钟表。“当时修表生意很好,一天能挣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钱,已经是很大的数字,我就被诱惑了。”

当年的修表匠蒋锡培也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这一生我如果有5万块钱的存款,在家有两间楼房,再娶一个漂亮贤惠的老婆也就心满意足了。”他很多次讲起过这个在今天看来近似玩笑的段子 。

带着这样的理想,蒋锡培在杭州跟着哥哥学习了56 天后,就开始独立修表。靠着勤奋努力,他不到两年就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1985年已经挣了25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自改革肇始,江浙地区就一直是中国市场化的先锋,这样的环境当然也在深刻影响着血气方刚的蒋锡培。

有了一点儿积蓄之后,他已经无法再安分地做一名钟表匠了。“一些朋友巳经开始开家庭式的工厂,也有朋友提醒我做做商业或者做做小企业。我去好多地方考察,想买一辆运输车, 但还要招一个驾驶员,当时驾驶员很难招, 所以就放弃了。后来就回到宜兴老家搞了一个小作坊。”

蒋锡培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那一年他买了两台冲床氮压机,回到宜兴老家做钟表里的发条。“因为修钟表,我对零部件很了解。但我定位错了,因为钟表里的零部件要求很高,没有好的原辅材料、好的工艺、好的管理,就做这么精密的零部件是很难成功的。”他告诉记者,“所以后面几年非但没赚到钱,还把我修钟表挣的钱赔光了,负债将近20万元,简直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而此时,一条市场信息救了蒋锡培,也开启了蒋锡培与电线电缆不解的情缘。

“当时我大哥是宜兴官林镇一家塑胶厂采购部的负责人,有一天他跟我说,现在电线、电缆一天一个价,你可以做做这个生意。第二天,我就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块钱,到安徽、浙江把人家五交化公司和机电公司的库存产品拉到无锡、上海来卖,几乎每个礼拜都能卖出去一到两车。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还掉了原来的债务,还积累了将近100 万块钱。”蒋锡培笑了,“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段经历。”

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的老一代企业家,几乎都会有一段“倒爷”的经历。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星企业家王石,从东北地区将玉米、高粱倒卖到珠三角一带。蒋锡培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做的事情,实质上与之类似。

“那个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至少会有十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差,我们就是利用这种信息差、时间差,把浙江、安徽那边的产品运到江苏、上海销售,可以说做得风生水起。”不过蒋锡培也有遗憾,“后来我们认识到,如果当时直接到生产厂家拿货,不去五交化公司等渠道那里拿货,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利润更好。”

坎坷改制路

从倒买倒卖电线、电缆,到自建工厂生产并销售电线、电缆,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对蒋锡培而言,却并非有意为之。

“当时无锡经济比较发达, 但我出生的范道乡是宜兴接受经济补助的一个乡。范道乡新来一个党委书记(张伯宏),希望改变落后面貌,就找到在外边做生意的范道人,我也是其中一个,动员大家回乡办企业。”蒋锡培告诉记者。

为什么选择生产电线和电缆呢?蒋锡培解释道:“当时电线电缆流通确实做得很好、很轻松、很赚钱,但在流通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在宜兴只有一个电线电缆的经销部,当我们去推销的时候,人家就不愿意买,因为我们不是生产厂家,我们有渠道买过来,人家也有渠道。

”于是,在1990 年2月,时年27岁的蒋锡培自筹资金180万元(出资比例占总出资额的80%),在政府支持下征地3亩,并带领28名好友,在无锡经济最薄弱的乡镇之一——宜兴市范道乡,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的前身)。

“创业之初,我们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就是先有客户再转化为生产,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蒋锡培表示。即便如此,远东初期的发展速度也非常之快,成立当年就实现营收462万元,1991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更是做到了5000万元。

1992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年份。这一年,邓小平南巡,发出了“谁不改革谁下台” 的时代最强音;这一年,中国出现“下海潮”,以至于产生了一大批后来被称作“92派” 的企业家群体;这一年,江浙一带很多私营企业为了自我保护和得到政策支持,开始将私营企业“挂靠”在乡镇集体上。

当时远东产品供不应求、形势很好,但进一步扩张也存在难题。蒋锡培希望扩大生产,但贷款比登天还难。他自述,自己抱着一大堆甲鱼、鲤鱼去拜访银行行长,但行长无奈地表示:“小蒋啊,不是我不支持你,国家政策我不能违背。”